装窑工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在窑工将坯胎制作、晾干、施釉后,需将瓷坯一件件地装入窑炉中备烧,干此活的工种即为装窑工。装窑是整个制瓷过程中又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装窑工利用不同窑具将器物装入窑中,装好一窑所需的时间,依窑炉大小而不同,一般需要7至15个工作日,如果装窑工人数较多,可缩短一定时间1。

装窑方法装窑工在装窑时,按照器物造型和采用窑具的不同,可分为叠装、对口装、匣钵装、支圈装、垫圈装、垫饼装、套装等。

叠装:采用匣钵或支钉、支圈、支柱等窑具,将器物一件一件有序地在窑室里往上叠装。唐五代是在碗等器物内用支钉垫底,每一器物的圈足压于支钉上叠装。宋元时期采用支圈或匣钵叠装,明清时期主要用匣钵叠装,现代主要用碳化硅支柱和碳化硅板层层叠装1。

套装:即大器物套小器物。大器物的内底不上釉,小器物的外足底不上釉。将小器物的外底套在大器物的内底,由大到小。套烧数量的多少,视大器物尺寸而定,一般为3至5个。

对口装:两件尺寸相同的器物口不上釉,在装窑时口对口扣好,足底放在匣钵或支座上。

匣钵装:将器物坯胎装人匣钵,匣钵可从窑底装到窑顶。这样装烧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装满窑,充分利用窑内有限的空间;二是匣体一个叠一个,可防止烧窑时落入窑渣和保护匣体内的气氛平稳,提高器物的烧成率1。

支圈装:器物口沿不上釉,口沿倒扣在支圈或支圈的凹槽内,足底朝上,一件器物一个支圈,往上叠装。

垫圈装:在上釉的器物内底放上三个支点或五个支点的垫圈,将上一器底放在垫圈上,如此往上叠。

垫饼装:器底放在同一瓷泥手制的垫饼上,常见在大器物上使用,目的是确保大器物在高温下同步收缩,一般用于匣钵内或支座上1。

正装:器物口沿上釉、圈足不上釉,口向上,正直放人匣钵中,一般为一钵装一器1。

装窑要求从原则上来讲,装窑工在装窑操作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根据窑内温差情况,合理调节窑内不同部位装窑密度(单位容积装载产品及窑具重量)。使温度较高的部位装窑密度较大,温度较低的部位装窑密度较小,使不同部位产品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得到的热量相近。合理确定平均装窑密度,提高窑炉单位时间产量2。

窑具及产品间隙合理控制(如钵柱间、棚架间),能满足窑内气体合理流动、传热均匀的要求。特别是靠近燃烧器及气体进出口部位,应仔细分析、考虑气流情况,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

保护产品不受污损。包括窑内烟气及窑具本身污损(如窑具掉渣等)。

装载要牢固,特别是叠装较高时,要充分考虑产品及窑具高温荷重性能及受力平衡情况,还要考虑烧成过程中震动及运动惯性、受力等因素(如装在隧道窑窑车上的窑具及产品)。确保产品安全及窑炉安全运转,不发生窑具、产品窑内倒塌(倒窑)等意外2。

由于陶瓷坯体在烧成过程中有较大的体积收缩,在高温阶段有较大量的液相生成,因此窑具之间、产品与窑具之间、窑具与窑体之间(窑底、窑车面等)接触面要进行必要处理(如采用垫泥、垫讲、垫砂、涂层等),便于坯体烧成收缩时的自由滑动,防止因收缩受阻产生开裂,同时防止高温后黏结,否则需强力分开而损坏窑具或产品2。

安全操作规程穿好耐热工作服,戴好耐热手套。

检查窑内拱顶是否有脱落或其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检查加煤口、出灰口、烟道、窑底吸火孔有无堵塞的现象。

垛架要放牢、放稳、放平正,垛间距离要符合安全规定3。

装卸或搬运砂轮时,操作人员要配合好。传递时要拿稳接牢,不能空中投递,以免砸伤手脚。砂轮堆放要留有通道。

夏季天气炎热,要有防暑降温措施。出窑时,窑内操作工人,要轮流替换,以免发生中暑事故。

出窑前要采取安全措施。进窑工作时,窑温不得过高,出窑后要消除一切事故隐患,才能离开工作岗位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宁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