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煤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中国台湾省的地槽型第三纪煤田。它位于台湾中央山脉西麓的中、北段,自北向南穿越基隆、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台南等县、市,总长230km,呈断续的弧带状。煤田所在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煤炭资源相当有限,经半个多世纪的高强度开发,即将采尽。

地质构造台湾中央山脉由下第三系变质岩系构成,山体系老、新第三纪间的褶皱造山运动时隆起。其西麓的煤田区,主要由一套厚逾10000m的上第三系类地槽型沉积岩组成。第三纪末,煤系又遭受强烈构造变动,一般呈倾伏褶曲及短轴状褶曲产出,煤层除局部属缓倾斜外,大部为倾斜至急倾斜,构造复杂程度中等。更新世的岩浆活动,部分以浅成侵入体形式影响煤层。

煤系台湾煤田的含煤地层为晚第三纪中新统煤系。中新统是浅海—滨海相砂岩、页岩及石灰岩的互层,岩性比较单调但延展稳定,海相层所占比例由南向北递减,煤层则由北向南变少、变薄。煤系中煤线及薄煤层多达百层以上,按0.25m为最小可采厚度,各含煤组的可采煤层情况为:

(1)木山组。含可采煤层2~3层,分布于煤田北段基隆—台北一带; 桃园以南无可采层。

(2)石底组。含可采煤层1~6层,分布于煤田中、北段,以基隆—台北一带发育较好; 苗栗以南无可采层。

(3)南庄组。全煤田均发育可采煤层,以新竹、苗栗附近较好,含可采煤层2~4层,向南、向北可采煤层数均减少。

煤炭资源台湾煤田原赋存煤炭资源量约0.4Gt,经长期开采,目前保有储量仅约数兆吨。煤种以长焰煤及气煤为主;新竹县东的嘉乐煤矿和苗栗县东的南庄煤矿,曾产出良好的煤焦用煤;基隆的金瓜石、武丹坑矿,曾产出无烟煤、贫煤。总的讲来,煤灰分中至低,硫分多中等偏高,固定碳较高,为30%~50%,发热量为22.7~31.5MJ/kg。1

开采地质条件台湾煤田煤层普遍极薄,一般单层厚度为0.3~0.6m,但稳定性极好,构造亦较简单,通常以0.25m为最小可采厚度,采出率相当高。南庄组和石底组的煤,风化自燃速度较快。

开发概况基隆附近在明代起即有手工采煤,19世纪中叶已有小煤矿40多处。1874年,清朝两江总督沈葆祯筹建官办基隆煤矿,1878年正式投产,日产300t,是中国第一个近代煤矿。1894年台湾沦陷后,日本人对全煤田进行高强度开采,到20世纪40年代,年产量达2.00~3.00Mt,成为台湾主要出口物资之一,其创汇价值一度与茶叶、水果分列为前三名。1945年光复后,煤田年产量多年维持在3.00~5.00Mt间,在20多年里自给有余,尚有出口。到70年代,由于煤炭资源枯竭,产量逐年下降,1972年起台湾煤炭不敷自用,开始进口;1989年产量跌到1.00Mt以下;1991年仅产煤0.40Mt,台湾用煤98%需靠进口。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