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配色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计算机配色法是通过光学仪器获取色样本的光学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有关配色计算,从而得到与目标颜色参数匹配的配色样调色配方,该方法配色效率和精度都比较高。随着颜色科学的智能化发展及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计算机配色方法也开始被引进油墨领域,并逐渐显露出其自身的优点。

理论基础计算机自动配色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得到初始配方的公式、预测任何色料混合物颜色的光学模型、调整配方使之接近目标颜色的算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色料混合模型。可以说,各种色料的计算机配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所应用的模型的精确度、实用价值和适应性。应用的最广泛、最普遍,也最成功的光学模型是由Kubelka 和Munk于1931年提出的二光通理论,即通常所称的Kubelka-Munk理论。它是根据Schuster对穿过浓雾天气辐射的研究推出的在反射率和吸收系数K、散射系数S之间所确定的指数关系式。

配色方法计算机配色有三种方法,即色号归档检索、反射光谱拟合及三刺激值匹配。

(1)色号归档检索

色号归档检索就是把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值分类编号,并将染料处方、工艺条件等汇编成文件后存人计算机,需要时凭借输入标样的测色结果或直接输入代码而将色差小于某值的所有处方全部输出,具有可避免实样保存时的变褪色问题和检索更全面等优点。

(2)反射光谱拟合

配得的混合颜色与某种指定的颜色有完全相同的反射光谱曲线的这种理想情况匹配.在一切光源下,任何观察者都会肯定“匹配”“等色”“同色”,因此是无条件的,称为同谱同色配色。但是严格来讲,对于纺织品,只有染料和基质纤维都与标样相同时才能达到:对于印刷油墨.只有其中混合的颜料与指定色调的颜色配方完全一致时,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拟合,故实际生产中除去重复生产以外,此方法很少使用。

(3)三刺激值匹配

三刺激值匹配配色是计算机配色的主要形式,又称为条件等色配色或异谱同色配色。尽管配色结果与来样的反射光谱并不相同,但是只要它们的三刺激值相等,仍然可以得到等色,即可达到一定条件下的同色异谱的目的1。

应用计算机配色在国外已有约30年的历史,已在国内外许多用色部门应用。人们利用储存在计算机内的颜色数据库和相关配色软件之间的联接,对样稿上的颜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计算、修正、调色,选出适合样稿要求的颜色配方,进而完成油墨的自动配色2。

优势与不足计算机配色要求标准色样及配出的墨样的颜色均以数字表示,保证了每次配色的精确度和统一性,而且大大节省了配色时间,方便、快捷、迅速、精确是计算机配色的优势。

但不同的企业、公司开发出来的配色软件,都是在考虑各自的实际生产、应用条件的基础上研制的,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计算机配色无法普及的原因之一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航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