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马大堤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同马大堤(Tongma Dike) 是位于中国长江下游左岸安徽省安庆市境内的重要提防,南临长江,东傍皖河,上接湖北省黄广大堤末端段窑,下抵怀宁县官堤头,全长约175.5公里,其中长江段堤长138公里,皖河段堤长37.5公里。

历史同马大堤所在地区原是先秦时期的古彭蠡,洪水时江湖一片,枯水期则洲汊分歧,茫茫九派,为禹贡所称之“九江”。后由于江道南移及长时期泥沙沉积,江湖分离,形成大片沼泽地、洼地。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到民国五年(1916年),历经80年,自上而下依此建成同仁堤、马华堤等小堤,曾多次决口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圩、并圩形成同马大堤雏形,但防洪标准低,1954年发生特大洪水时,多处发生漫溢性决口,后经多次建设,堤线延伸至怀宁县官坝头,1963年正式命名为同马大堤1。

保护区大堤保护区内面积2310平方公里,包括安庆市宿松、望江、怀宁、太湖4县,保护总耕地面积18.67万公顷,人口240万,其中安徽省境内耕地面积9.47万公顷,人口124万,是安徽省粮、棉、油和水产养殖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新的合九(合肥至九江)铁路和沪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也横贯保护区。大堤同时也保障湖北省黄广大堤保护区的安全。根据保护区的重要性,大堤被定为2级堤防。

同马大堤保护区内有宿松、望江及怀宁等三座县城,宿松复兴、望江华阳及太湖徐桥等三座县级镇,华阳、九成畈及皖河等三个县级国营农场,共有39个乡镇、19个分场。在安徽省境内,耕地面积142万亩,人口124万,是安徽省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养殖重点基地2。

建设取土大堤在修筑过程中,主要沿堤线附近取土填筑,土质不均一,又经多次加高培厚,填土密实度也不一致,部分堤段或堤身存在较强透水性,有些堤段堤基表层黏性土覆盖层较薄工或为深厚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层(或砂性土、黏性土互层),其抗渗能力较差。汛期出现的大部分险情与堤身填筑质量有关,多表现为堤身散浸、堤脚软化、堤后沼泽化、压浸台冒水、冒砂等。堤基的地质条件不良引起的险情,多表现为在堤内一定距离以外冒水、冒砂,甚至形成管涌破坏。长江流经同马大堤呈藕节状,迎流顶冲段和顺流冲刷段累计长近100公里,主流深泓逼岸,造成江岸崩塌、窝崩、滑坡,从而使堤防外滩变窄,形成险工段,危及堤身安全。由于受长江中上游152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来水威胁,同时受下游洪水顶托和境内皖河洪水影响,同马大堤防汛形势十分严峻3。

防洪标准大堤设计洪水位在长江段按《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所制定的防洪标准控制,其主要控制水位九江为21.31米,安庆市为17.4米,段窑至皖河河口设计水位为20.89米~17.5米;皖河段按皖河50年一遇洪水水面线并控制潭子湖水位19.75米,官堤头至皖河河口设计水位为21.85米~17.5米。堤身标准断面为堤顶超高设计洪水位以上1.5米,堤顶宽8米,堤内外坡比1:3,内坡于堤顶下2.5米设宽6米平台,平台以下坡比放缓为1:5,堤后设宽30米压浸台。

同马大堤全长175.50公里,属2级堤防。堤身、堤基、护岸及涵闸均按2级建筑物设计。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以1954年实际洪水作为长江中下游总体防洪标准,相应设计洪水位为:沙市45.00米,城陵矶34.40米,汉口29.73米,湖口 22.50米,大通17.10米(以上均为冻结吴淞高程),按此经插补计算出同马大堤沿长江堤段的设计洪水位为22.80~19.44米。至1997年底,堤身175.5公里已全部达标;填塘固基150公里,占总长的86%;抛石护岸长40公里,占总长的30%;砌石护坡长26公里,占总长的51%;加固中小型涵闸13座,拆除5座;堤身灌浆已基本结束;修建简易防汛公路84公里,东隔堤完成堤长5公里,占总长的61%;并修建闸站3座3。

建设过程大堤建设基本分为3个阶段:

①1963年~1979年间,主要进行堤身加培及穿堤涵闸建设;

②1983年~1997年,主要进行包括填塘固基、反压平台、堤身培修、锥探灌浆、减压井、抛石护岸、涵闸加固、简易防汛公路等项达标建设;

③1998年以后主要进行部分堤段堤身、堤基防渗加固及护岸加固建设。通过第一、二阶段的建设,大堤堤身断面已基本达标,堤基防渗也进行了初步处理,堤身、堤基防御洪水的能力明显提高。

但在遭遇1998年、1999年洪水时,险情仍时有发生,表明大堤尚未完全具备抗御设计标准洪水的能力。因此,依据大堤堤身、堤基的地质条件和汛期险情资料分析,以及岸坡崩塌的实际情况,决定进行以抗御设计洪水为目标的堤身、堤基防渗加固和崩岸防护加固工程建设。

1999年~2000年,建成了部分堤段的防渗处理和护岸工程。新的堤身、堤基防渗加固措施的特点是,应用了垂直截渗墙和工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崩岸防护加固则针对崩岸不同险情,分别采取了抛石护岸和铰链沉排护岸等形式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