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指示生物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水污染指示生物是在一定水质条件下生存,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反应敏感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水生微生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硅藻、小球藻等。利用指示生物可以对水体污染程度作出综合判断并进行定性分析,但应注意,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也和其他条件如地理、气候以及水体的底质、流速、水深等因素有关。

定义水污染指示生物是在一定水质条件下生存,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反应敏感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水生微生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硅藻、小球藻等。利用指示生物可以对水体污染程度作出综合判断并进行定性分析,但应注意,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也和其他条件如地理、气候以及水体的底质、流速、水深等因素有关1。

发展20世纪初德国学者B.科尔克维茨和M.马松提出指示生物的概念,并把能够表示河流污染特性的生物称为水污染指示生物。以后,许多学者相继补充和发展了这一概念。

浮游生物、水生微型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颤蚓、溞、摇蚊幼虫、硅藻、小球藻、栅藻、水生维管束植物等均可用来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2。

水体严重污染的指示生物如颤蚓类、毛蠓(Psуchoda alternata)、细长摇蚊幼虫(Tendipes attenuatus)、绿色裸藻(Euglena viridis)、静裸藻(E.caudata)、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等,均有在低溶解氧条件下生活的能力。颤蚓类在溶解氧为15%的水体中,仍能正常生活,所以成为受有机物污染十分严重的水体的优势种。美国学者提出以单位面积颤蚓的数量作为评价水体污染的指标,颤蚓数量愈多,表示水体污染愈严重。中国学者曾以颤蚓为指示生物,对第二松花江等水系进行监测和评价。中国常见的颤蚓类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华拟颤蚓(Rhуacodrilus sinicus)和正颤蚓 (Tubifex tubifex)等1。

指示水体中度污染的生物如居栉水虱(Asellus communis)、瓶螺(Phуsaheteroteropha)、被甲栅藻(Scenedesmus armatus)、四角盘星藻(Pediastrum tetras)、环绿藻 (Ulothrix zonata)、脆弱刚毛藻(Cladophora fracta)、蜂巢席藻(Phormidium favo-sum)和美洲眼子菜(Potamogeton americanus)等,对低溶解氧也有较好的耐受能力,会在中度有机物污染的水体中大量出现2。

指示清洁水体的生物如纹石蚕(Hуdropsуche sp.)、扁蜉(Heptagenia)和蜻蜓 (Anax junius)的稚虫以及田螺(Compeloma decisum)、肘状针杆藻 (Synedra ulna)、簇生竹枝藻(Drapar naldia glomerata)等, 只能在溶解氧很高、未受污染的水体中大量繁殖。 利用指示生物可以对水体污染程度作出综合判断,而且还可以利用某些生物的行为变化和生理指标等对水体污染进行定性分析。如牡蛎(Ostrea)肉体颜色的改变可以反映海水中铜离子的污染,白鲢、鲤鱼、团头鲂的脑胆碱酯酶活力的变化可以反映有机磷农药的污染。

各种生物虽然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但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并不单纯决定于污染,其他条件如地理、气候,以及河流的底质、流速、水深等对生物的生存和分布也有重要影响,而且河流上游和下游的生物区系也存在天然差异。利用指示生物监测和评价水体质量必须注意这些因素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