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研究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02

来源:骨科在线orthonline

 摘要

目的 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研究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治疗方式。

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发生率较低。目前认为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粉碎骨折及移位较大的骨折、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患肢过度外旋畸形、髓内钉进针点不当,以及术中可能影响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血供的暴力操作,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的高危因素。坏死后治疗以髋关节置换为主,可取得良好效果。

结论 针对以上风险,伤后要避免过度外旋、过度牵引、暴力操作,术中要解剖复位,进针点精确,避免反复钻孔,导致热损伤。

正文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目前可采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包括髓内固定及髓外固定,手术技术已比较完善。但作为关节囊外骨折,相较于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少出现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因此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最早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出现ONFH 病例是1955年Taylor等[1]报道的,之后的研究以个案报道或小样本量研究为主,目前样本量最多的研究为Baixauli报道的12例[2]为了提高对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的认识,现对其发病率、风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方式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1

发病时间及发病率

目前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约占所有ONFH患者的75%[3],少数于术后第3、4年确诊[3-4]。目前文献报道确诊最快的为13周[5],最长为60个月[3]。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发病率为0.06%~4.5%[6]。Barquet等[3]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共纳入57篇文章157例患者,研究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发病率为0.13%~2.46%,平均0.75%。其中,1年内发病率为 0.95%,2年内为1.37%。但是真实数据应高于该统计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首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围术期死亡率,术后1年死亡率为28%~38%[7]。这部分死亡患者在未出现ONFH或未出现明显症状而确诊前死亡,则不会被统计在坏死病例中。另外,老年患者存在行动不便、依从性差等原因,骨折愈合后复查、随访困难,即使出现ONFH也不一定能被及时发现,这些患者的遗漏也是导致发病率较低的原因。

2

危险因素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一般风险因素,包括吸烟、高龄、酒精依赖、糖尿病、其他代谢疾病、类风湿相关疾病、造血系统异常、糖皮质激素使用、动脉粥样硬化等,目前文献报道[3-4, 8-10]中未发现坏死病例与此类风险存在明确相关性。并且,所有坏死病例健侧均未出现坏死现象[3-5, 8-12],因此该类因素即使有一定风险,也是次要因素,非主要因素。

另一类为与骨折本身及手术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能量损伤、骨折粉碎、移位较大、接近基底部的骨折、过度的外旋畸形、未解剖复位、髓内钉进针位置不当、近端扩髓、头钉位置不当、异常旋转、暴力复位、不稳定固定、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目前认为,高能量损伤、骨折粉碎、骨折移位是较明确的导致ONFH的高危因素[9, 12]。Chen等[9]的研究中坏死病例均为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移位明显,且多为粉碎性骨折。Barquet等[3]的研究纳入统计的65例坏死病例中,移位骨折占78.5%。

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类似于股骨颈骨折,其不同于典型的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进入关节囊可能会直接损伤股骨头在关节囊内支持带血管[8-10, 12-15],并且会造成关节囊内出血,导致囊内高压,进一步影响股骨头血供。所以接近基底部的骨折是导致ONFH的一个高危因素。在Chen等[9]的研究中,7例坏死病例中2例为接近基底部的骨折;Yin等[15]针对9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回归分析也显示,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线是明确的风险因素;Barquet等[3]统计的接近基底部的骨折占所有坏死病例的25%。

过度的外旋畸形已被证实会影响股骨头囊外血供。Müssbichler[16]研究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后患肢处于外旋畸形,会导致旋股内侧动脉深支阻断,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作为股骨头最主要的血供[13, 17],其被阻断可能是导致ONFH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患者伤后及术中要避免患肢处于外旋畸形,尽早通过手术复位骨折,以恢复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血供。如果因老年患者合并症较多、年轻患者多发伤等原因不能及时手术,需行骨牵引将患肢维持在中立位。

同样的机制,高能量暴力可能会直接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粉碎或移位大的骨折块可能压迫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导致其阻塞。手术中过度牵引、暴力复位、未解剖复位外翻畸形[2, 12]、术中股骨头过度旋转[11]、不稳定固定,一方面可能造成骨折端直接刺破、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血管过度牵拉,导致血流减缓、血栓形成,最终闭塞,从而直接或间接破坏股骨头血供,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易出现血管闭塞。因血管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随着年龄增长,弹性和适应性均降低,低能量损伤或者较小的骨折移位就可能导致血管阻塞或损伤。这一点与Barquet等[3]统计的年龄结果相符,即高龄患者ONFH发生率占比更高。并且进一步细化年龄与损伤严重程度分类后发现,年轻患者中高能量暴力伤后坏死占比高,因为致伤暴力大、骨折粉碎、移位明显,从而损伤血管的风险高;而老年患者中低能量暴力占比高,因为其血管弹性及适应性差,即使较低能量暴力也有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后闭塞。这从侧面印证了是由于骨外血管受损导致的ONFH。

髓内钉进针位置不当也会损伤股骨头血供。Dora等[18]的尸体实验显示,当进针点位于大转子顶点时,不会破坏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当进针点位于大转子顶点前内侧时,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的概率为20%;而在大转子顶点后内侧进针时,损伤概率为100%。所以髓内钉进针位置不当也是导致ONFH的高危因素。因此在术中要通过良好的透视,确保精确的大转子顶点进针点,避免医源性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而导致ONFH。

头钉位置不当一般不认为是ONFH的高危因素。目前报道的坏死病例中,绝大部分头钉处于一个良好位置[4-5, 8-10],而且绝大多数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含头钉固定,如果其为高危因素,则其导致的坏死病例量会明显增加,与实际情况不符。但在术中仍要尽量将头钉植于股骨头中间的位置,因为无论早期Brodetti[19]对于股骨头骨内血供的切片研究,还是Zhao等[20]采用 micro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研究,均显示内固定物处于股骨头中间时,对于股骨头骨内血供影响最小。

对于内固定方式的选择,Yin等[15]研究显示使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是一个明确的高危因素,并且Barquet等[3]统计的坏死病例中,使用髓外固定者占比达到 69.1%。这可能与动力髋螺钉在植入时骨量丢失更多、头钉预钻孔导致的热损伤、头钉拧入时过度旋转股骨头影响其血供有关。Vicario等[21]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头钉切出的股骨头行病理切片研究,发现所有股骨头均存在缺血表现,他们认为术后股骨头均存在暂时性缺血,所以要选择强度更高的内固定物,给股骨头充足的时间进行血管重建。因此就术后ONFH风险来看,选择强度更高的内固定方式即髓内固定方式更佳[22]。

延迟愈合与不愈合不是导致ONFH的高危因素。因为目前报道的坏死病例的骨折绝大多数在3~6个月内愈合,坏死均出现在骨折愈合以后[2, 4, 8-10, 23],仅1例坏死出现在术后6周,同时出现内固定失效退钉,骨折未愈合[24]。所以延迟愈合与不愈合与ONFH无相关性。

3

发 病 机 制

目前推测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血管损伤[4, 8, 10, 12, 25]、热损伤[2, 9, 10]、股骨头直接损伤[26]血管损伤包括囊外血管、囊内血管及骨内血管的损伤。最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是囊外血管即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的损伤,它是股骨头最主要的血供来源[13]它可能在受伤时、伤后、术中被破坏或阻塞,造成股骨头血运障碍,从而导致ONFH。而囊内血管即支持带血管只有在接近基底部的骨折中才会被伤及[14]骨内血管目前认为在受伤时不会被伤及,只有在手术中头钉植入时可能会损伤[2, 8-9],但是目前绝大多数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头钉固定,如果骨内血管损伤为高危因素,则ONFH发生率远高于实际发生率。

热损伤理论认为使用电钻会产生高温,有研究显示当温度超过50℃就会造成骨的热坏死[27],并且高温会增加股骨头内压力,进一步影响血运。此外,股骨头的直接损伤理论包括股骨头微骨折、微血管破坏以及软骨下骨损伤。这两种理论目前均认为可能性很低,如果他们成立,则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比例会很高,与临床不符。

4

诊断与治疗

同其他先天性或继发性ONFH一样,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的症状主要为髋关节疼痛。一般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4个月已基本愈合[4],疼痛消失,若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等明显并发症,再次出现持续疼痛,则需要考虑是否存在 ONFH,需进行患髋关节X线片及MRI检查。为明确诊断并探查坏死范围,有学者建议拆除内固定物后行MRI检查[3-4, 28]这一点存在争议,取出内固定物可能会导致股骨头塌陷,加快坏死速度,并且存在较高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风险[4, 10]

因此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愈合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对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患者、近基底部骨折类型、采用髓外固定方式固定的患者需进行长期随访。虽然绝大部分坏死病例是在术后4年内发生(96.6%)[3],但仍然要告知患者与家属定期随访的必要性,以及存在ONFH的风险。

ONFH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与要求,如果疼痛较轻、可耐受,可以继续观察保守治疗。若无法耐受,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采用关节置换[4, 12, 28-31],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如果为年轻患者,早期可考虑重建手术,以降低关节置换后需再次翻修的风险。对于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Ⅰ、Ⅱ期患者,可尝试取出内固定物,相当于行髓芯减压,并且植入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材料、富血小板血浆、骨髓干细胞等,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32]。而对于 ARCO Ⅲ期患者,目前报道采用髋关节外科脱位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33]、外科脱位打压植骨[34]等治疗效果较好。但以上治疗方式没有直接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的相关研究,临床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5

临 床 意 义

目前认为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的高危因素主要有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粉碎骨折及移位较大的骨折、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患肢过度外旋畸形、髓内钉进针点不当,以及术中可能影响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血供的操作。针对高暴力、粉碎、移位大、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需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存在相对较高的 ONFH风险,术后要长期密切随访,可适当延迟负重。针对患肢过度外旋畸形,如果不能及时手术纠正,则需要进行骨牵引制动,将患肢维持在中立位,恢复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血供。针对术中存在的高危因素,在复位时要避免过度外旋、过度牵引、暴力操作,术中要解剖复位,获得精确的大转子顶点进针点,术中避免反复头颈部钻孔,导致热损伤。虽然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ONFH发生率较低,但仍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在治疗过程中极力避免高危因素,杜绝医源性损伤导致的ONFH,术后要密切随访,避免患者因ONFH而遭受二次手术。

来源:orthonline 骨科在线orthonline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IyNjk2MA==&mid=2650280528&idx=1&sn=78bc3bf79613eb4e651c91c103fa261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ONFH 股骨转子间骨折 旋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