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学家研究发现自发罹患帕金森病食蟹猴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20

来源:中国高科技

帕金森病是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接近2%)。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为运动障碍(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异常与肌强直),其经典病理改变包括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以及磷酸化alpha-synuclein聚集形成的路易小体(Lewy bodies)与路易突起(Lewy neurites)。目前,缺乏有效治愈帕金森病的手段。

非人灵长类动物,尤其是旧大陆猴,因其大脑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人类高度相似性,被认为是模拟人类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猴子是否能自发罹患帕金森病,这一重要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而且它直接关系到如何利用猴子研究帕金森病的策略问题。如果猴子会罹患帕金森病,那么,利用猴子作为生物医学模型来研究帕金森病是可靠的,也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生机制在人类出现以前便已产生,它不是一个人类特有的疾病。通过建立帕金森病的猴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病的发生机制;如果猴子不会罹患帕金森病,那么,猴子就可能具有某种保护机制防御帕金森病的发生,对这一机制的研究将为探索帕金森病的保护与治疗策略提供关键信息。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新天团队致力于寻找自发罹患帕金森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于2016年发现一例疑似自发罹患帕金森病的10岁雄性食蟹猴。研究表明,该猴的帕金森运动症状较为典型,包括运动迟缓、姿势异常与静止性震颤等;药理学治疗的结果类似临床帕金森病患者的表现;解剖学与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大量丢失(~70%),伴随胞内磷酸化alpha-synuclein的聚集(路易小体早期病理),以及黑质出现大量磷酸化alpha-synuclein沉积形成的路易突起,且黑质区域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激活显著。该猴脑脊液样本中多巴胺的含量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因此,这只10岁的雄性食蟹猴具备了几乎所有帕金森病的经典表型,可以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胡新天团队与昆明动物所宿兵团队、姚永刚团队合作完成后续对其病理发生机制的研究,基于1500多只食蟹猴群体的11个帕金森病风险基因的测序结果表明,该猴的LRRK2与ATP13A2基因出现罕见的错义突变,体外细胞功能验证实验表明上述LRRK2错义突变很可能促进了帕金森病相关的病理发生过程。该研究首次证明,除了人类,猴子也会自发罹患帕金森病,其表型与发病机制与人类患者相似。同时,该研究也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生机制在人类出现以前就产生了,利用猴子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具有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A cynomolgus monkey with naturally occurring Parkinson's disease为题,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该研究依托昆明动物所承担建设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开展,该设施将对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型开展系统研究,连续、快速、精准、标准化、规模化和自动化地获取信息与分析,客观描述、深入解析生命现象变化中的表型与内在的遗传关系,对生命科学与医药健康领域研究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李浩、苏凌燕、杨立新、李敏、刘前进及李臻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宿兵、姚永刚及胡新天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等的支持。

20201220121248_0625b6.jpg自发罹患帕金森病的食蟹猴具备帕金森病核心表型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来源:cas-hitech 中国高科技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czMTAzMA==&mid=2650052662&idx=2&sn=8c171fd5601fafe1c2b467e31cd7038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疾病 帕金森病 食蟹猴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