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态势仍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1-15

来源: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1996 年,美国“抗农达”转基因大豆开始商业种植,人类从此走上转基因农业之路,至今已是第23 个年头。自1996 年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约113 倍,累计面积达25 亿公顷。生物技术成为全球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技术。


增长态势仍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生产不断在全球范围扩散。8 月26 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北京发布《2018 年全球生物技术/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据该报告显示,2018 年共有70 个国家种植或进口了转基因作物,26 个国家(21 个发展中国家和5 个发达国家)共种植了1.917 亿公顷转基因作物,比2017 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90 万公顷


在世界前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转基因作物在的平均应用率(大豆、玉米和油菜的平均应用率)经过不断增加,已经接近饱和。其中,美国2018 年的应用率高达93.3%、巴西93%、阿根廷接近100%、加拿大92.5%、印度95%。这5 个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1%。


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是26 个国家中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其中转基因大豆在全球的应用率最高,高达78%,占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的50%。


除此四大作物之外,转基因作物也为全球消费者和食品生产商提供了更多选择。转基因紫花苜蓿、甜菜、木瓜、南瓜、茄子、马铃薯和苹果等均已上市销售。多种性状的多样化转基因作物, 如防挫伤、抗褐变、低丙烯酰胺和抗晚疫病的马铃薯、抗褐变苹果、高油酸油菜和红花籽等,均在市场上满足了更大的消费者需求。


ISAAA 董事会主席Paul S. Teng 博士在发布会上表示:“虽然农业生物技术不是提高全球粮食安全的唯一关键技术,但它却是多学科方案中的一项重要科学工具。”


ISSSA 报告在结论中也指出,在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第23 个年头,全球对转基因作物应用(用作粮食、饲料和加工用途的耕种和进口)的增长可以证明:转基因作物不仅在农业、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均产生良好收益,而且提高了粮食安全水平、改善了营养水平,使1700 万多农民感到满意。


中国进展缓慢


尽管转基因作物在全球保持不错的增长势头,在中国的进展却很缓慢。


作为世界上率先研究农业生物育种的国家之一,2004 年之前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发展,位居国际前列,转基因抗虫棉作为生物育种创新的成果实力曾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然而,2004 年中国的转基因作物面积被巴西超越,2006 年被印度超越,2013 年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到印度的37%。2018 年,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290 万公顷,位居全球第七位,远低于榜首美国的7500 万公顷,仅为印度1160 万公顷的1/4. 批准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品种仅有抗虫棉花和抗病毒番木瓜。


ISAAA 报告指出,中国迟迟未批准新的转基因作物和形状,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强烈的批评意见成为转基因作物贸易和商业化的强大障碍。


事实上,中国一直将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既定国策。国家先后将转基因育种技术列入863、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规划。对Bt 玉米、抗除草剂玉米、植酸酶玉米以及转基因大米的研究和商业化对自身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和饲料需求都有巨大的贡献潜力。


此外,中国也大量进口转基因作物用于饲料及食品加工等。作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2018 年中国进口大欧8800 万吨(主要是转基因大豆)、玉米310 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85%。大量进口的实际市场需求,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的背景下,面临着需求无法满足的风险。


多年来,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家们不断呼吁, 期待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而与此相对的是,转基因妖魔化严重,反转的声音不绝于耳,国家在转基因产业化方面踟蹰不前。对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曾存在先发展非食用、而后间接食用、最后食用三步走战略的说法。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表态要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该表述被认为是为转基因作物的商业推广铺路,当时业内预言未来两三年或将实现转基因玉米产业化。但在官方公开文件中,一直未有明确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不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近期发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任务调增课题申报指南》或许透露些微痕迹。该指南根据转基因重大专项“十三五”实施计划和2018—2020 年度阶段实施方案、按照“占领制高点、推进产业化”战略目标发布,其中2019 年增调的12 个重大课题中有10 个与玉米、大豆直接相关,明显增多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内容。或许,中国转基因玉米与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已指日可期。


转基因作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罗云波教授在ISAAA 发布会上指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让大家都看到了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我个人判断,转基因技术应用还是很积极、乐观的。因为政府和业界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怎样能够让广大的消费者、国民对生物技术有一个科学、理性、正确的认识。”


基因编辑与转基因并不对立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其快速、精准的特点及在作物育种方面的潜力,使困于转基因作物民意与商业化迷雾的业内人士看到一丝希望,或许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替代转基因技术, 实现同样的形状改良、增产等目的?


与转基因技术利用DNA 重组、转化等技术将特定外援目标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不一样,基因编辑无需外源基因即可实现对特定DNA 片段的修饰,因此从监管及民意上来将,似乎基因编辑技术更能被接受。事实上,美国确实未对基因编辑作物进行特别监管,基因编辑作物进入市场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针对此,Paul S. Teng 博士认为,基因编辑的成本确实很低廉,在很多方面可以实现一种生物多种性状的基因改变,但基因编辑技术在短期内不可能替代转基因技术。


隆平高科副总裁吕玉平则在由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和ISAAA 共同召开2019 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层研讨会上指出,不应孤立地对比转基因与基因编辑谁好谁不好,应该放在一起来考虑,转基因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各有优势, 都是生物技术,不应对立。以抗虫为例,BT 基因(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特别有效,需要转基因,而用转基因技术去防止苹果变成褐色有些费劲,基因编辑技术更合适。


不过他同时指出,从转基因经历的困难看, 从政策上对两种技术有所区分是有必要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也在在研讨会上发表回应:“不要把二者对立,两种技术对于中国粮食发展都是有利的,基因编辑有发展前景,但不能完全取代转基因,应该全面介绍两种技术的优劣及发展前景。”



来源:高科技与产业化

本微信公共平台由农医生提供技术支持


关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与植保专家亲密约会吧!


长按可识别二维码

轻松关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公众号


来源:zgzbxh1962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AxOTQ4Mw==&mid=2649371210&idx=4&sn=a91fa8081b975b6faf00ffa2b918427f&chksm=f1e7fbfec69072e84260b8c5d75b87eeefe4befa0479c02d146924687f1595875aed87a25c33&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生物技术 转基因作物 玉米 基因工程 转基因苹果 转基因大米 转基因政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