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十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

陈铂壬 2021-03-31

十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

人物档案:

黄伟九,1969年2月生,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首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322”人才计划第二层次人选,重庆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黄伟九围绕国家迫切需求的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领域“卡脖子”材料研发及性能提升的瓶颈问题,长期从事新材料及其表界面工程的科技研究与工程实践。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280余篇(SCI论文90篇,EI论文13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1项、出版著作3部。获省部级科技奖12项(一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黄伟九与他的科研团队一起开展科研攻关和交流

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黄伟九

历史的洪流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科学精神、宽广的科学视野,默默地在科学的道路上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永川,也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站在科技的前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服务发展,带领研发团队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把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实验室,在技术攻关中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创新,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他是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追求真理、低调务实、潜心研究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高校管理者,他的名字叫:黄伟九。

“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得更远”

1991年、1994年,黄伟九在昆明理工大学环化学院精细化工专业分别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98年10月在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冶金机械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在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留学。2000年11月引进到重庆工学院工作。2018年6月履新重庆文理学院,任党委副书记、院长。

从校门到校门,黄伟九的人生经历就像一条直线,简洁、简单,却充满了力量。自1987年进入大学以来,黄伟九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系统,始终保持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品格,踏踏实实做事、平平淡淡做人,笃定如一治学、殚精竭虑科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黄伟九感慨地说:“能够走到今天,昆明工学院、中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硕导、博导,既是我求知路上的导师,更是我科研路上的精神导师。导师们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前沿潜心研究、身体力行,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坚定了自己科学报国的初心、科技强国的使命。”

科学研究是枯燥的,但也让人沉迷。“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技术攻关,从没有路的地方找到一条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的是一次次实验失败,甚至是一次次的无功而返。但即使如此,黄伟九也未曾放弃。在他看来,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嵌入骨髓的兴趣、一种锲而不舍的毅力、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

当今时代,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高端技术领域亟待解决“卡脖子”问题。作为材料领域的专家,黄伟九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始终不忘科学报国初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搞研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让国内企业得以发展壮大,有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甚至已位列全球第一。

“得势时不妄自尊大,失利时不妄自菲薄。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得更远。”黄伟九说。

“一个人也许可能走得更快,但要走得更远,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2020年,黄伟九主导研发的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及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种玻璃纤维是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关键基础材料,对复合材料性能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高频、高速、高保真信号传输的5G通信、物联网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国防军工、新能源、轨道交通等传统领域技术升级都离不开低介电、低损耗和高强度、高模量等特种玻璃纤维材料的支撑。然而,特种玻璃纤维核心技术长期被美日欧等科技强国垄断与封锁。

2009年,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千万元级项目的支持下,黄伟九率领自己的团队开始进行系统研究与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项目研究第一年,黄伟九就遭遇到了困惑。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这个产品不能被国外专利技术所覆盖,必须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要避开国外专利技术,谈何容易!只能在一次次实验中艰难摸索,一次次分析中去伪存真,一次次改进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是极费时间、花心力的,期间经历了多少次失败,黄伟九已经记不清楚了。

“每一次失败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黄伟九带领着研究团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沉心静气搞研究,发明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填充率和高结合力异形玻璃纤维,异形比和稳定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三年,配方成型。然而,这一创新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应用依然任重道远。“至少要连续3小时不断方能进入工厂生产”,这是一个底线要求,却也是“高难度动作”。面对第二道坎,黄伟九带领着团队日以继夜,反复试验,改进工艺,终于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介电常数低于4.6和介电损耗小于0.001的低介电玻璃纤维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

不仅如此,黄伟九还带领他的团队发明了拉伸强度高达3800MPa,拉伸模量超过95GPa的S级高强玻璃纤维,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攻克了异形特种玻璃纤维生产难度大、品质不稳定的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异形比为1:3和1:4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的稳定生产,异形纤维最高填充可达70%,填补了国内空白。发明了界面结合力强的浸润剂,攻克了低表面能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关键技术,解决了特种玻璃纤维界面匹配性差的难题。创新性利用分子设计理论方法,设计了一种多官能团长链大分子偶联剂,系统研究了偶联剂、成膜剂及纳米助剂与低表面能玻璃纤维浸润和结合的规律,建立了特种玻璃纤维浸润剂配方体系,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研发了特种玻璃纤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关键设备,建立了国内首个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开发了低能耗、长寿命、高品质玻璃熔制组合式窑炉,设计了特种纤维整体成型用系列大流量长寿命低功耗漏板,掌握了纳米级复相氧化物颗粒弥散强化铂基材料技术,打破了国内玻璃纤维行业无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的局面。

从接触项目到最终成功整整10年。十年磨一剑!

在黄伟九的眼里,科研就是一种恒久的兴趣、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即使行政事务再多,只要稍有空闲,哪怕是周末晚上,他也会一头扎进实验室,与他的团队一起交流研判、集智攻关。就是这样,黄伟九和他的团队拿下了授权发明专利28项,开发了全球品种最多的系列特种玻璃纤维,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出口超过45%,畅销杜邦(全球化工材料第一)、LM(全球风电第一)、巴斯夫等美日欧世界500强企业,仅2016-2018年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65亿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研究路上,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要走得更远,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黄伟九坦诚地说。

2018年6月,黄伟九任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在处理行政工作的同时,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持续开展科研攻关,研发的超低张力中硅无取向电工钢退火新设备及新工艺,建立了电工钢张力、晶粒取向与铁损和磁感的关联规律及调控技术;研发的无铬涂层与无磷脱脂新工艺,产品达到欧盟RoHS环保要求,实现了低铁损高磁感中硅无取向电工钢带规模出口。此外,还解决了车用摩擦材料噪音控制、重金属组分替代、磨削废料再生三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噪音指标国际领先,环保指标符合欧盟ELV标准,实现了中高端车用摩擦材料国产化替代。

这些创新成果都成功应用于西南铝业集团、长安集团、重庆红宇精工公司、攀华集团、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等企业,取得了累计产生百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把一件事儿当任务去完成,是一种责任;把一件事儿当事业去完成,更是一种境界”

“也许有的单位是把脱贫攻坚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但重庆文理学院是把它当成事业来完成的。”曾有领导莅临重庆文理学院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时这样夸赞道。

黄伟九说:“把一件事儿当任务去完成,是一种责任;把一件事儿当事业去完成,更是一种境界。”在脱贫攻坚行动中,重庆文理学院依托雄厚的科技力量和智库资源,选派骨干力量沉到脱贫攻坚一线,把担当写在广袤大地,更把科技力量、科技思想与摆脱贫困紧紧“铆”在了一起,激活了“板结”的思想活力、发展活力。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庆文理学院教育扶贫工作办公室收获了一块沉甸甸的奖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这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黄伟九说,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接下来就是乡村振兴。

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机遇,在黄伟九的带领下,去年6月,重庆文理学院下好“先手棋”,当好“排头兵”,成立了重庆市属高校第一所乡村振兴学院。并联合西华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10余所川渝两地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学院联盟,凝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类高校力量,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推动联盟乡村振兴学院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开展友好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人才、智力人才,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服务,特别在新农村建设中,为文化传承创新服务注入“高校力量”。

当前,国家将成渝地区定位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永川定位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黄伟九对此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说,重庆文理学院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永川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学校与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主动对接,共同建设长城汽车产业学院,针对企业需求开设专业课程,把专业实习、见习放在企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型和科技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一体发展,持续释放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作用和科技转化中心作用,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痛点、难点,利用高校研发平台精准攻坚,推动平台赋能、人才赋能、科技赋能。2020年底,学校新增硕士授予单位和授权点通过重庆市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会议评审,目前正在等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复审结果;2021年,4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内强管理,外联合作。重庆文理学院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我国友好国家的多所高校通过互派留学生、开展人文交流活动等方式深化合作,进而增进两地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双方发展创造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已开设了1个专业进行试点,“十四五”期间将拓展至10个专业。

尽管到永川工作时间不到3年,黄伟九却对永川有种一见如故的感受,对永川的发展充满期待。“永川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永川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重视产教研学融合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永川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聚集效应日益彰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纲要将永川定位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将进一步释放永川产业发展的倍增效应,预示着永川更加美好的未来。”黄伟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