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梁鹤年的思维——以人为本:理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4-08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迫切需要新时代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和域外经验的借鉴。梁鹤年教授曾任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其研究领域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与中西文化比较等,庄少勤副部长曾高度评价“梁先生不仅是位融汇东西的规划思想者,也是位知行合一的规划实践者”。按照部领导有关加强理论研究的要求,经学会领导研究,并通过与梁鹤年先生本人沟通,特在中国土地学会平台开设“梁鹤年的思维”专栏,陆续推出梁鹤年系列规划学术成果,以资借鉴,敬请关注。


以人为本:理性


亚里士多德名言,“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的人可以凭着观察和反思找出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自然之法”。

13世纪的阿奎那把“自然之法”的基础原则作以下的演绎:“好”是所有人追求的东西。因此,“自然之法”的第一原则是“做好、求好、避恶”。“好”的定义是“我们向往的东西”,“恶”是“我们离弃的东西”。因此,凡人的本性所倾向的、而他的理性又是领会到是好的东西,就是他追求的对象;相反的就是恶,是躲避的对象。

首先是“人与万物”共有的自然倾向:保存己身的存在。“存”不单指生存,是指“按其本质来生存”,也就是狗生存得像狗、人生存得像人,父亲生存得像父亲、公民生存得像公民,如此类推。然后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倾向:求延续,包括求偶、生育子女。然后是“人乃理性动物”—理性使他倾向于适合他本质的好东西,包括追求真理和与人共存。为此,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是人类凭理性悟出来的“自然之法”,有点中国的“道”的味道。犹太古哲也有类似说法,“若是我不为自己,谁会为我?但若是我只为自己,我是个什么东西?”

要注意,这是“古典”自然之法。自从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西方有“现代”自然之法,只强调“自我保存”,视“与人共存”为一种权宜。今天,西方少谈自然之法:不谈古典自然之法可能是对中世纪思想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抗拒;不谈现代自然之法可能是对极端的个人主义感到暧昧和尴尬。

自然之法无关道德。它是客观的、绝对的,而且是任何有理性的人(也就是孩童、精神病者除外)都“能够”知道的,虽然不一定“实在”知道(因为未有探索)或“意图”知道(因为不想知)。人可以选择去遵从或不遵从,制度也可以扭曲或蒙蔽我们的选择,但自然之法的逻辑是不可避免的。这跟地心引力同样的客观。如果你从十层高楼跳下去,肯定摔死,你的选择是跳与不跳而已。违背自存与共存的平衡肯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你的选择是按还是不按自然之法去做人和待人而已。

举例,父子关系。在自然之法下,父亲会以父亲的本质自存,把孩子当作孩子去与孩子共存;同样,孩子也会以孩子的本质自存,把父亲当作父亲去与父亲共存。但是,如果父亲不把孩子当作孩子去共存,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给他,父亲就违反了自然之法,因为身为父亲的有责任保护孩子,不应对孩子有求必应。既然父亲不把孩子当作孩子,当作宠物,相应地,孩子也因此不把父亲当父亲,改当为主人,逗主人欢心就什么东西都拿到。一天,孩子要买一支枪,父亲拒绝,孩子就翻脸。这是父子自存与共存失掉平衡的必然后果。当然,如果父亲慢慢教导孩子,过一段时间,父子的平衡或会恢复,但这并没有否定父子之间的自存与共存平衡乃自然之法。正如从十层高楼跳下,如果未着地之前有消防员张开安全网,也“不一定”跌死。十层跳下来,从一定跌死到没有跌死是几秒钟的事;父子关系,从一定破裂到恢复正常可能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事。但时间长短不改变逻辑的必然性,朋友之间的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开发商与周边居民的关系,通通如是。

自存与共存的平衡覆盖一切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一切众人的事。因此,处理一切由群居而产生的矛盾都可以用这套人类共有的古典“自然之法”作为基本原则。


✦✦✦✦✦✦✦✦✦✦✦✦✦✦✦✦



作者简介

梁鹤年Hok-Lin Leung),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曾就读于香港大学(建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和英国雷丁大学(土地发展与管理)。研究范围包括土地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政策分析方法、西方文化基因。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加拿大担任联邦财务部顾问,并创办“国家不动产高级官员论坛”、“企业地产高级研修班”,及亚太区驻加拿大大使的“大使论坛”。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并任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建部、自然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除城市规划外,在科技、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与论文。2002年由中国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


(本文编辑:曾爽)

来源:gh_c372e50c8789 中国土地科学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TM4MzMzOA==&mid=2247488164&idx=2&sn=8ccf5c651811a94579f4d50f73934e6c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