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该如何推进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2-11


c28246.jpg

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会议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时期,党中央重提劳育,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价值。

劳动教育在我国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1927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弊病,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一片荒野上开办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充分贯彻了其“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教育思想,在这样一所没有教室和礼堂的学校里,陶行知每天头戴草笠,脚穿草鞋,带着学生们垦荒、施肥、筑路,带领师生一起参加建校劳动。他把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还号召师生开展“会朋友活动”,与农民们交朋友,向农民们取经。

在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中,晓庄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活的乡村教师”。劳动教育在这一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劳动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需要各级教育单位共同努力。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劳动教育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主动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主动顺应、积极转变,将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之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外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力争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敢于创造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要重塑劳动价值理念。

大学生劳动观即对劳动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必须依靠最广大劳动者,而青年劳动者则是中坚力量。青年学生唯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劳动教育中,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正确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高下的重要尺度。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面向全体青年学生重塑劳动价值理念。高校应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转变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矫正劳动态度,尽最大努力凸显尊重劳动价值、崇尚劳动的人文关怀,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劳动、认同劳动,自觉成为劳动者中的一员。

二要打造全过程的劳动理论教育体系。

高校应充分重视理论教育的作用,让劳育进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面向每个大学生、贯穿大学四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用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诠释劳动的价值和真谛,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念。专业教育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提高专业认知的同时积极投身专业劳动,不仅能够加固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能激发专业学习的创造力。马克思认为,只有当人的劳动成为一种体力和智力的表演时,人才能享受到劳动的乐趣。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高校要不断改革劳动教育方法,打造鲜活的劳动教育课堂,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三要强化劳动实践育人环节。

高等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出口,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需要积极的劳动和苦干实干的精神保驾护航。高校要重视生涯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实习实训环节和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并感受劳动的付出所带来的成就感,在劳动中学会总结、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要营造良好的劳育环境,让学生自然成为劳动积极的践行者。成立劳动教育中心,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们提供随时随地进行劳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技能。要积极推进借助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通过积分转换等方式进行劳动成果认定,激发学生投入劳动的兴趣和热情。

四要构建多方参与的育人格局。

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主要在家庭和社会,家庭和社会是劳动教育鲜活的课堂。作为一种终身教育,劳动教育需要高校主导、家庭支持以及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形成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明确要求,“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整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作为高校,还应积极对接企业及政府,导入社会资源,整合资源,为学生参与有价值的社会劳动搭建平台,在社会中锻炼劳动能力、培育创造精神、造就社会担当,这些都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底色。

五要塑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

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让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特长爱好结合起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走心”的劳动教育。通过设立各类劳动类社团,让学生们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激发创造力,体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们在劳动活动中加深对劳动的认同,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主动、生动地发展。

六要让劳动成为青年习惯养成。

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生产领域中劳动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劳动愈来愈成为创造性活动。马克思曾预言,在机器的帮助下,人们将从奴隶劳动的形式下解放出来,达到更高的脑力劳动形式。这个预言显然已经成为现实。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其最高目标就是让劳动成为青年学生的习惯,让劳动中的创造成为劳动教育的生态。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应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在劳动中试验、在劳动中创造,让劳动教育为学生点燃理想的火种,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远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远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能发明火药。但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劳动中都应当成为诗人和艺术家(苏霍姆林斯基)。劳动不仅发展着世界,也创造着人本身。作为人类最为基础而普遍的活动,劳动绝不会因为教育政策的沉浮而褪色,过去是,现在是,以后也一定是。愿不远的将来,劳动不再是人们沉重的负担,它不仅成为人的生存源泉,更成为创造性的热情和美的愉悦的源泉。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1908.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教育 社会 学生 劳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