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2-13
来源:农环视界
土壤氮转化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氮素的损失途径和潜力,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氧化亚氮(N2O)释放到大气中,使土壤成为大气N2O的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施肥农田土壤是强排放源,自然土壤则为弱排放源。然而,温带至寒带自然生态系统在冬春转换期被广泛观测到脉冲式排放,导致自然土壤在全球N2O排放源中的贡献率大幅增加。截止目前,冻融期自然土壤爆发排放的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研究认为该时期土壤环境有利于反硝化过程主导N2O产生。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稳定同位素稀释技术(the 15N pool dilution technique)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氮转化过程研究,该技术的应用难点在于添加同位素标记物会激发贫氮生态系统微生物同化作用,因此大幅高估微生物固持速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胡晓霞博士和刘春岩研究员利用双标记物稳定同位素稀释技术,创建了针对贫氮自然系统土壤微生物固持速率的定量方法即改进差值法(the reformed difference method,图1),从而能够准确表征土壤氮循环的完整动态;通过年尺度土壤总氮转化速率、无机氮库大小和N2O排放动态的综合监测,首次揭示出硝化-反硝化耦合机制主导青藏高原放牧高寒草甸冻融期N2O脉冲排放。该研究更新了反硝化过程主导冻融期N2O产生的传统认知,解开了贫氮自然生态系统冻融期反硝化底物来源的谜团,即硝化速率的抬升为反硝化过程提供关键底物,耦合机制而非单一微生物过程主导了冻融期N2O的产生,成果发表于农林科学1区Top期刊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土壤科学领域排名第一)。
图1:创建“改进差值法”用于贫氮生态系统微生物固持速率的准确定量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19.107576
来源:nhsj-wx 农环视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NzM0MjI1NQ==&mid=2247487388&idx=1&sn=19b76d7cbda3fe02f05ffbdf069ae322&chksm=fc3604dccb418dca85168c2d0485464372d9eaa4a28746d3c6c2b2acc708f793e7bf475291bc#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分子-等离激元耦合强度对SEIRA光谱线型的调控机制 | NSR论文
中科院科学家研究揭示硝化-反硝化耦合机制主导贫氮生态系统氧化亚氮脉冲排放
大气所揭示硝化-反硝化耦合机制主导贫氮生态系统氧化亚氮脉冲排放
科学家提出区域C-N-H2O耦合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铁矿物对铁氮元素耦合循环影响过程和机制获揭示
北京林业大学揭示光与赤霉素信号耦合促进油松幼苗生长机制
水分耦合硫酸盐驱动铁/硫循环降低水稻砷积累的作用机制研究获进展
西安交大在分子多铁材料铁性有序耦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兰州化物所在空蚀力/热耦合损坏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科学家揭示地表矿物-微生物-有机质耦合作用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