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朱静课题组与段文晖、薛其坤课题组在铋锶钙铜氧超导氧化物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2-29

来源:CBG资讯

20191229120201_968702.jpg

近日,清华大学朱静教授课题组段文晖教授课题组薛其坤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球差矫正电镜中的iDPC-STEM成像和模拟技术(基于扫描透射成像的积分-微分相位衬度方法),直接观察到了Bi2Sr2CaCu2O8+δ(Bi-2212)超导氧化物中的掺杂氧原子在晶格点阵中的位置。研究成果以“Visualization of Dopant Oxygen Atoms in a Bi2Sr2CaCu2O8+δ Superconductor”为题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DOI: 10.1002/adfm.201903843)。

适当浓度的掺杂氧原子对于铜基超导氧化物中空穴载流子浓度和超导特性都至关重要。因此,测定掺杂氧原子的位置,了解引入掺杂氧原子后对原有晶体的对称性和电、磁序参量的影响,对于理解超导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工作利用iDPC-STEM技术,直接在原子尺度上观察到了Bi2Sr2CaCu2O8+δ中掺杂氧原子的位置(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室温下掺杂氧原子位于BiO和SrO原子层中间的张应力区域,并呈现不均匀分布,有的区域出现成对氧原子,有的区域呈现单个氧原子。这表明BiO和SrO原子层层间为超导的空穴载流子库。以实验获得的数据构建了单胞的原子构型,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掺杂氧原子对点阵、轨道和电荷序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有无公度调制结构的基础上,掺杂氧原子的引入加剧了BiO和SrO层的畸变,导致CuO5配位场的畸变。同时,Bi原子与掺杂氧原子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CuO5配位场的畸变,也有利于电荷从BiO层向CuO2层的转移。该工作为超导机制的理解提供了帮助。 

20191229120201_9985a4.jpg

图1. 超导Bi-2212中掺杂氧原子的iDPC-STEM像 (a)Bi-2212[010]带轴的iDPC-STEM像 (b, c)Bi2212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基于原子模型的像模拟 (d, e)掺杂氧原子在不同位置的不均匀分布。

(来源: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宋东升博士(博士生期间完成工作),博士生张学峰廉朝胜博士(博士后期间完成工作),通讯作者为朱静教授和段文晖教授。

来源:BeanGoNews CBG资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Q0NjUwMg==&mid=2247498287&idx=2&sn=3f7d0f6fb64b10276ed8e335c8706ecb&chksm=ec3cfb66db4b7270a4ead6e88e6959052dd8b402576b9fa8e98c6b8a49717cbe5f6c5272ec00&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氧原子 超导氧化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