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康院士团队发现低温感受器COLD1的下游新组分,揭示水稻耐寒性调控新机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7-20

温度是影响水稻品种形成和地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亚洲栽培稻主要分为粳稻和籼稻,粳稻低温耐受性较强,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东北部,而籼稻低温耐受性较弱,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和淮河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对籼、粳稻低温耐受性差异的分子基础已有一定了解。201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团队在Cell发表论文,报道了水稻低温感受器COLD1,他们发现COLD1籼粳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OLD1单个核苷酸变化可明显地改变水稻的耐寒性(Cell, 2015)然而,低温感受器下游信号通路众多,究竟哪些调控途径在籼粳耐寒性差异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尚不清楚。

2021年7月20日,种康院士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global analysis reveals a vitamin E-vitamin K1 sub-network, downstream of COLD1, underlying rice chilling tolerance divergenc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水稻低温感受器COLD1下游的维生素E-K1网络,揭示了COLD1调控的水稻耐寒新机制。

20210721054159_7da5b8.jpg

种康院士团队继发现水稻低温感受器COLD1之后,致力于解析其下游调控途径。他们通过多组学分析发现维生素E-维生素K1亚网络是COLD1下游传导通路,并是籼粳稻低温耐受性差异形成的关键调控点。他们从粳稻日本晴为供体的籼稻93-11单片段代换系入手,选取低温耐受性提升至近粳稻水平的代换系,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COLD位于代换片段区域;转录组分析发现代换系与日本晴中低温应答变化规律相似的通路集中于泛醌/萜醌代谢网络(包括维生素合成途径)代谢组分析进一步聚焦到叶绿体中维生素E维生素K1代谢途径;转录/代谢双组学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维生素E-维生素K1亚网络是代换系低温耐受性提升的核心调控点。转基因材料分析验证维生素E-维生素K1亚网络确为COLD1下游途径。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多组学与遗传材料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揭示了低温信号被植物感知后的下游传导途径,挖掘了籼粳不同低温耐受性形成的关键调控点,为水稻耐寒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并供可操作的靶点和材料。 

20210721054200_8681b3.jpg

粳、籼稻不同耐寒性调控途径示意图

COLD1下游的维生素E-维生素K1亚网络低温应答模式的转换是粳、籼稻耐寒性强、弱的分子基础。金黄色字体和蓝色背景分别表示粳、籼低温应答模式切换的关键基因和代谢物。

中科院植物所罗伟博士和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钱文峰课题组郇庆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景昱研究员和种康院士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来源:BioArt植物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ODY3MDM0NA==&mid=2247508618&idx=1&sn=2a7e0e2644005e38b2f6c4d111cf1ac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水稻 维生素 COLD1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