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层间的theta振荡同步性支持人类恐惧学习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8-31

  及时了解环境中的哪些刺激对自身构成威胁对于生物适应性十分重要。当生物体觉察到环境中的危险信息时会产生恐惧情绪,进而采取防御反应。然而,异常性的过度恐惧则会导致系列心理精神疾病,如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如何有效治疗恐惧相关疾病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人类恐惧行为产生的神经机制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其发病机制。

  动物研究表明,恐惧的表达依赖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和杏仁核的协调活动,且theta振荡是支持恐惧脑网络内不同脑区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恐惧的习得和消退,对于恐惧学习过程及其神经机制的探索较少。关于动物的相关研究发现是否可以推广到人类的恐惧学习过程中尚不清楚。

  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亮研究组与合作者开展研究,探索恐惧学习的神经机制。通过记录13名癫痫患者在完成恐惧条件反射任务时的颅内脑电信号(intracranial EEG)及皮肤电信号(SCR),探索恐惧学习过程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在恐惧条件化建立过程中,相比于非条件刺激(CS-),在呈现条件刺激(CS+)时,杏仁核和mPFC均表现出theta功率显著增强(图1),同时这两个脑区间的活动同步性显著增加,两个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方向性分析揭示了背内侧前额叶(dorsal mPFC) theta振荡显著早于杏仁核(图2)。此外,基于SCR数据构建强化学习模型,研究发现杏仁核theta振荡的动态变化可以预测基于模型的学习率变化,为杏仁核在恐惧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直接证据。

  综上,该研究首次揭示出在人类恐惧学习过程中,杏仁核和mPFC通过theta振荡的同步活动实现信息交互,为恐惧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提供了证据,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恐惧相关疾病的形成过程,为开展早期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脑认知与脑医学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交叉创新团队项目等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上。

20210831163435_b42817.jpg

图1.恐惧学习过程中,杏仁核和mPFC的theta振荡增强

20210831163435_bad184.jpg

图2.恐惧学习过程中,杏仁核和mPFC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且背内侧前额叶的活动早于杏仁核

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ky/202108/t20210831_4804015.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神经 杏仁核 应激反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