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奋进在祖国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的“初心”故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15




总编导读:汪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称他为“中国农业工程奠基人”也不为过,但汪院士本人却谦逊地称自己为“开拓者之一”,其一贯的严谨作风可见一斑。老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是富有情怀的,相信汪院士的“初心故事”能带给您一份感动。                                                                                                                          ——王应宽


在中国院士大会即将召开和AOCABFE(世界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农业信息化》杂志记者怀着对老一代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的无比敬佩之情,慕名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汪懋华先生。今年89岁的汪院士在学界和专业领域内被誉为“中国当代农业工程学科开拓者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走上农业科技这条路的呢?又是怎样的精神追求让他从事农业科技而无怨无悔的呢?老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是什么?他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倾听汪懋华院士的深情讲述。


客家青年    择农兴国


2021年5月12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内人声鼎沸,“加油”的喊声高昂不断,原来这里的教职工正举行着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在这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校园里,汪懋华院士已经早早来到办公室等候着记者了。

89岁的汪老精神矍铄、风趣健谈。朴素的衣着难掩他儒雅的学者气质,深邃的目光敏锐而充满智慧,谦逊的语气平易近人。

“哈哈哈,从哪讲起呢?就从1951年开始说起吧!”汪老就这样在轻松谈笑间开始了他的讲述——

“1951年,我从老家梅州去广州考大学。我是广东客家人,那年我19岁,是校团委唯一的学生委员。”汪老自豪地说。

汪懋华出生于旧社会,而人生最为关键的青少年时期是从新中国开始的,对此,汪院士感到无比的幸运。青少年时代的汪懋华思想上追求理想、追求进步,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为新中国建设出力。临近高考的那年,他思考最多的就是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当时毕业于中山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团委书记找汪懋华谈话说:“马上要考大学了,你准备报什么志愿啊?”那时候,从未出过远门的汪懋华认为自己能来到广州很不容易,那广州的大学就是好大学。汪懋华对数理化很有兴趣,当时成绩也比较好,他就想学机械工程专业。没想到中山大学工程专业毕业的团委书记当即反对说:“不行噢,你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你的个子小,长得又瘦弱,你去搞机械工程,人都没有机械高,很多零件需要搬到机械上去加工的,你都没有力气。虽然你学习很好,但是你做机械工程根本不合适。”

团委书记的话不无道理。可是,汪懋华太想学这个专业了,那怎么办呢?于是,汪懋华决定申请在机械工程这个专业上先跟着上课。“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是苏联影片《幸福生活》,这是一部非彩色的电影,影片中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场景非常壮观非常漂亮,而且主题曲《幸福之歌》也非常好听!”年轻的汪懋华被这部电影和主题曲深深地吸引了,他想:今后就做农业机械好了,这正是自己喜欢的工科啊!所以后来,汪懋华就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系。

选择北京的农业大学对汪老来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想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从当时的电影纪录片里看到,毛主席每年都会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人民群众,这让好学上进的汪懋华感到了一份光荣。

1951年夏天,汪懋华如愿以偿被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录取,从此与农业科技结缘,进入了“农家”。然而,他的北上求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家境贫寒,为凑路费,母亲卖掉了家中用于糊口的几包棉纱,最后依靠亲戚东拼西凑才凑齐了路费。9月初的一天,汪懋华第一次乘坐火车从岭南到北方,这位一心求学的莘莘学子一路颠簸一路兴奋,怀着兴农梦想,丝毫不觉疲倦,他把祖国辽阔山河的地名、地势、地貌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1898年7月清朝皇帝批准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历经战争磨难,关关停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称为北京大学,农科大学为北京大学的分科大学之一。后来,农科大学从北京大学独立了出来,改名为北京农业大学。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政府将北京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

“我们班一共有21个人。这所大学,我们这个专业第一届有12个人,第二届是17个,第三届就是我们这一届。这是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系”汪懋华回忆说。1951年9月,他迈入了校园,除了一台破旧的美国福特拖拉机外,没有看见一个工厂和车间。那时候的北京农业大学共有9个系,他后来才了解到高年级同学不在这个校区上课,而是分别在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实践学习,这里就只有他这一年级的新生。

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到了第二学期,也就是1952年的3月份到7月份,9个系的学生全部到卢沟桥农场实习,参加北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在汪懋华看来那是他们这代农业科技人特别好的一段经历。那年3月初,汪懋华随同学们来到了实习基地学习小麦、玉米播种、施肥,从准备耕地到收获,半年时间里,9个系不分专业每天上午在礼堂里上大课,听北京的老专家做专题报告,讲种子、讲施肥,而更多的农业知识学习主要是靠田间实践。对于汪懋华他们的农业机械专业来说,他们需要产业实践,可是,传统农业哪有什么农业产业呢?没有什么联合收割机,小麦到了收获季节完全是靠人工用手拔麦子。尽管如此,帮助周围农民抢收夏粮的过程,还是让汪懋华和同学们了解并思考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实习结束后,北京农业大学一分为三,汪懋华所学的专业划归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他们的农业教学这块就搬到了北京双桥农场。“双桥农场有个好处,所有的拖拉机都是从苏联运来的。当时,中国所有的大型农机装备都是先运到双桥农场,再从这里分发到基层。”这对汪懋华这个学农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有了很多的实践机会。“双桥农场有很多工匠型的老师傅,负责对这些拖拉机的维护、修理。老师带我们开拖拉机开汽车,同时也兼修拖拉机,我们对农机的理论和实践就是那么学来的。” 时隔数十年,汪懋华仍能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学习经历。“当时,老师讲的是苏联拖拉机,俄文说明书看不懂不行啊,所以就天天看俄文图纸,从早到晚突击学习俄文,加上老师的辅导和听苏联专家讲课,我们后来基本能看懂俄文翻译图纸了。”

1952年12月底,服从国家需要,汪懋华所在的学校51级和52级两个年级共37名同学听从祖国事业的召唤,赴海南岛参加垦殖实习,学习突出、有责任心的汪懋华被选为副领队,他们来到了基层一个拖拉机站的作业队,开始了机械化的垦荒作业。由于在双桥农场的实习经历,让勤奋好学的汪懋华已掌握了驾驶和维修拖拉机的本领,他每天都能出色地完成生产劳动任务。到了晚上,只要有空,汪懋华就在煤油灯下阅读俄文拖拉机专业资料,渐渐地他的俄语水平大有长进。到了1953年6月,汪懋华结束了海南岛的实习回到北京继续完成他的学业,那时,他已是校团委委员了。为了施展心中农业兴国的更大抱负,他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1956年大学快毕业时,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政治愿望。


选派留学   立志研农


1956年9月,经组织上严格考察,汪懋华幸运地被确定为留学苏联攻读研究生的人选。出国前,需要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对俄语和哲学进行为时一年的强化学习。汪懋华有一定的俄语基础,从双桥农场突击学习俄语时算起,他学习俄语已有四年时间,但他仍然还是像在大学时代一样抓紧时间刻苦练习。哲学在苏联是研究生的学位课,所有读研究生的学生都必须学这门课,刻苦学习的汪懋华也顺利通过了哲学课。

1957年夏季,为期一年的留苏预备部学习即将结束,但出国留学工作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普遍学习基础不错,但动手实践能力却偏弱。于是,从培养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教育部门要求所有留苏预备生,先不急于出国,就专业实践在企业或相关单位实习一年。

当时,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计划于1958年要兴办农业机械制造系和农业电气化系,正缺乏年轻师资,校领导决定从现在起开始培养,需要从留苏预备生中挑选两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农业电气化系的师资培养对象。经过学校遴选,汪懋华与另一个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被选中,组织上安排他们两人去苏联后,由农业机械专业改学农业电气工程专业。“对于农业电气化,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电气工程的课本我们也没有读过,电气方面的技术我们更没有啊,怎么办?只有从头学啊。当时国内书店里已经有刚刚翻译出版的电工原理、电子学、电工测量等有关电气工程方面的9本书,我就一本本地自学,到1958年10月份出国前,终于把这9本书自学完成。然后就到电工实验室带学生上实验课,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按照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领导的要求,汪懋华开始做一些了解国情,特别是了解本专业情况的工作,作为电气化专业的研究生,出国前需要了解我们国家农业电气化的现状如何,不然的话出国后去学什么,要怎么学?于是,汪懋华来到天津附近的静海县唐官屯搞调查,他看到那里正在大炼钢铁和建平原小水电站,当地人将水渠拦起来,抬高水位,形成了一定的落差,安上个小水轮机就开始发电,看多了他也就清楚了,这就是大跃进运动时期,大力发展小水电的现实水平。

经历了两年预备留学学习,1958年10月,汪懋华终于启程前往苏联留学了。“当时我留学的学校是莫斯科莫洛托夫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学院,我的导师是国际上非常有名的电力拖动与自动化专家纳扎洛夫院士。我还有个副导师是鲁诺夫副教授,他是苏联卫国战争英雄,在1945年攻克柏林的战斗中立了功,是真正的英雄!后来我那位副导师在1970年到1985年担任了苏联农科部副部长,我们一直都保持联系,直到2017年他92岁去世。”

一个导师,一个副导师都是很有权威性的专家,他们除了对中国留学生生活上给予特别关照外,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纳扎洛夫院士帮助汪懋华制定了严格的读书计划,院士强调学生要读经典原著,要求汪懋华多读本专业领域里著名专家学者们撰写的经典教材,并且还会适时指点他从哪些方面入手,仔细研读、认真消化书中重要的理论阐述,原著读完后,纳扎洛夫院士还不放心,不时地还要检查指导他做的读书笔记。到后来,汪懋华撰写学位论文的时候,纳扎洛夫院士更是强调论文所引用的书必须是经典著作,不能是本书就随便拿来引用。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汪懋华在留学期间研读了本学科的一大批经典书籍。

汪懋华介绍说,20世纪40到50年代,苏联开始搞电器拖拉机,用的是德特54型机器,54马力的拖拉机上面没装内燃机,靠电缆给电动机供电去拖动拖拉机。苏联当时有句口号“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直至今天全世界也只有苏联生产制造过电气拖拉机,可见当时电气拖拉机是一个很时髦的专业。鲁诺夫副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特别友好,对他们的学习十分关心,他不但亲自讲授专业课,还带领他们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求拓宽学生们的视野。20世纪50年代末,电气化技术是世界上变革系数最大的工业技术领域之一,前景不可估量。作为前沿科学,电气化工程技术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50年代是以电气化为主要技术特征,到60年代是实现电气自动化,开始引入自动控制技术,70年代进步趋势是电子化,80年代以来又随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走向了信息化。” 汪懋华说。他敏锐地感到了电气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也坚定了自己从事农业电气化专业学习、研究的决心。在此过程中,汪懋华本人因为大学本科阶段有学习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对农业装备的发展一直都在追踪关注,所以从电气化到信息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他一路在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不论处在电气化的哪一个发展阶段,他都能力求将电气化专业领域的时代特征与农业机械化进行有机的结合。


农村蹲点   铸就情怀


1962年6月中旬,汪懋华的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回到了国内,他如愿被分到母校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电气化系当了一名教师。回校之初,汪懋华并没有急于开设新的课程,而是请求领导允许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教学课建设与生产实习组织上面,他重点抓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指导书讲义编写。二是建起了“电能应用实验室”(简称“用电”实验室),这个名字也是从苏联舶来的。汪懋华仿照苏联大学的样子进行教学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设备的设计及制作,先后为实验室编写出了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生产实习指导书和实验参考资料手册等。为了给国家省钱,他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设备。“我们建起了室内小水池、安装上自制的压力罐,形成一个小型的自动化供水系统,泵水、压力、电能都可以在这里测试,虽然土一点,但用起来挺方便。”汪懋华说到这里哈哈一笑,神情中流露出老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艰难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在汪懋华的经历中,几次去农村蹲点的经历令他难忘。1964年,汪懋华带着教研室的4、5个老师到顺义县木林公社陈各庄生产大队去蹲点。这是北京郊区一个以养猪闻名的生产大队,养了200多头猪,当时是北京郊区农村集体养猪的一面旗帜。汪懋华和大家吃住在农民家里,和农民一起劳动。由于汪懋华他们不是学畜牧专业的,所研究的专业与养猪业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想为农民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于是就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观察周围、观察生活,思考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农业电气化有什么需求。没几天,他们就发现了农民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需求——养猪场用水的需求,他们决定为养猪场安装自来水!

“那是我去这个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200多头猪一天要喝多少水、要煮多少猪饲料啊?村里只有一个水井,水位三米深,摇辘辘打水,打了水再挑水回去,再烧猪食再喂猪水,再用勺子舀出来……我要给他们解决这个(生产力落后)问题啊。我就想,为什么不搞个水塘啊?有了水塘不就有自来水了吗?可是当时建个水塘要三万块钱的。我就把在苏联学到的东西,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土法上马,设计了一个自动化水塘。”为了给村集体省钱,汪懋华就到北京天坛和德胜门外的废品商店看材料买回一个汽油桶。“我用汽油桶做成一个压力罐安装在水井外面,把水往油桶里面打,汽油桶上面安了一个压力表,压力表是焊死了的,一个进水一个出水,和水泵一起打,压力就增加,然后水就压到管道里面,压力就慢慢降低了,它就会自动启动……这样就解决了人力担水、舀水问题,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水了,这是我第一次给农民做的。”89岁的汪懋华回忆起这段往事,小小的一次“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依然让他感到很开心,很自豪。

后来,汪懋华他们在基层又做了很多项创新的工作,例如薯类的科学育苗。一次,汪懋华他们去北京远郊密云调研,利用电气化技术帮助当地解决了红薯种植过程中易染黑斑病的难题。“不论是白薯还是红薯都是要育苗的,这当中就会受到细菌伤害,怎么能够解决细菌问题呢?那就是苗床土壤温度要稳定在35度,我就搞了一个自动化控温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

到了1966年至1969年的时候,因为“文革”运动,学校基本都停课了。怎么办?学业不能荒废呀!汪懋华每天白天参加完单位的学习和会议后,晚上回家就搞自己的业务,鼓捣半导体收音机,钻研其中的构造和原理。1969年,汪懋华又被下放到位于河南的第八机械工业部“五七”干校,干校座落于信阳地区的罗山村。在干校里待了半年多的时间,汪懋华就变成了羊倌,主要工作是放羊。每天早上他赶着上百只羊出门,在山坡上走一天,到了晚上才收工。在这样的日子里,汪懋华顾不上专心学习了。他想,能把集体的羊看管好养护好也是他这个学农的人应尽的责任,农牧是一家嘛。所以,他在放羊时总是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丢失一只羊。身处逆境的汪懋华表现出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样子,他回忆说:“当时,我有两个女儿在北京,大的4岁,小的才出生没多久,我夫人管不了两个孩子,我就把大女儿接到了身边,每天带着她跟我一起放羊。” 汪懋华接女儿时这样动员一个4岁的孩子:我现在呆的那个地方环境很好,我养着一群羊,每天跟羊玩儿,到山岗上去赶羊很好玩的,你跟我去放羊吧!女儿听了爸爸的话,高高兴兴地就跟着来到了罗山当了一名小羊倌。


为钻技术   举家搬迁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觉得我们该追踪半导体技术了。当时开始研究半导体技术的有复旦大学,还有清华大学,他们做了三套模拟电子电路,出版了数字电视电路三本书,教学上也开始讲电子微电子学了。我就组织我们教研室的老师读这几本书,开始学习研究半导体技术。” 汪懋华深深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当时,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整体迁往重庆。为了坚持所学的专业,汪懋华毅然决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带着全家人搬到了四川重庆。

从中国工程院出版的院士传记《汪懋华传》一书中我们了解到,那时汪懋华的两个女儿,一个是1965年出生,一个是1968年出生,举家搬迁到重庆的时候,她们都很小,使家庭生活负担较重,尽管这样,他仍然提出下基层搞蹲点。蹲点实践本来就是他的强项,由于“文革”到来,他已经有5年时间没机会搞科技意义的蹲点了。对于一个热爱专业知识的人来说,蹲点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不丢专业,还能帮当地解决一些困难和实际问题。于是,城市生活还没有顾上享受,汪懋华离开了条件较好的重庆校部,一路辗转着来到偏远的长寿县电机厂。这是个地方企业,生产电动机,当时在国内还小有名气。汪懋华主动跟工厂取得联系,做了自我介绍,由于他本身就是学电气工程出身的,提出要帮助厂里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工厂的领导很高兴,一致表示欢迎他们的到来。在这里,汪懋华专门搞电动机的设计制造,他住在厂里,泡在车间,整天跟工厂的工人师傅们一块儿搞电机技术革新,研究设计节能电机,主要工作是重新设计线圈绕组,他负责技术设计,厂里的师傅们负责制作出来,然后搞试验,试验成功后就作为新产品投产。当时厂里的工程师们也很配合汪懋华的工作,一线师傅们又有很好的技术水平,各种复杂的线圈都能绕出来。汪懋华有个留苏时的老同学在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工作,该所在中小型电机研究方面颇有名气,汪懋华经常跟同学沟通,也得到了同学的不少帮助,所以汪懋华在厂里的工作很有成就,研究出了不少新成果。他在长寿电机厂呆了一年多时间,一个月回重庆一次,经过一年的时间,他把电机绕组设计与制造工艺都搞清楚了,电机怎么设计,电机的制造工艺以及怎么绕线、怎么下线,很快就烂熟于心。

对于汪懋华来说,在长寿电机厂蹲点的另一大收获,就是与当地的很多工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去长寿电机厂蹲点时,大女儿已经六岁了,由于入学年龄的限制,她在农业机械化学院所在地重庆上不了小学,后来汪懋华想了个办法,把大女儿带到了长寿县。到了长寿县以后,这个问题就简单了,通过当地的人帮忙联系,女儿就在附近的长寿印染厂子弟学校上了小学。当时汪懋华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有些手忙脚乱。长寿电机厂有个开铣床的女工是本地人,为人特别好,看到汪懋华的窘境后,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提出帮他带孩子,在汪懋华加班或忙不过来的时候,这位女工就把他的女儿带到自己家里去,自己照看不过来,就由家中的父母、妹妹及全家人一起来照顾孩子,而且照顾得很好,对此,汪懋华深怀感激。他的女儿也和女工一家人很亲,多年过去了,汪懋华与他们全家人都成了好朋友,他们也经常到汪懋华家来,像走亲戚一样,现在两家人还常有来往。除此之外,长寿电机厂的很多工人师傅在那段时间也与汪懋华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汪懋华离开长寿县以后,工人师傅们到重庆来看他,相互间感情很深。

……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和一篇专访文章难以写尽汪院士89年的辉煌人生。《汪懋华传》是这样评价汪懋华院士的:“汪懋华院士是中国当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4年,为纪念中国工程院成立20周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出版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工程,罗锡文院士为《汪懋华传》作序,罗锡文院士表示:“几十年来一直在汪院士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汪院士教育我做人、教育我做事,今天特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撰写此文,代以为序。”序言中高度赞扬了汪懋华在积极推进学科平台建设、努力促进学科方向凝练、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借此机会,《农业信息化》杂志在世界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送上汪懋华院士的诚挚祝贺和亲切问候。并在中国院士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刊由衷地向老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老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健康长寿!科技之树长青!


来源:nyxxh-2015 农业信息化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UyODU1OQ==&mid=2649188157&idx=1&sn=8bba876599bb8ed113d2fe76e746f58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