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青年沙龙在京举办

李自刚 2021-10-21

图片

图片

2021年10月1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承办的“第十二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青年沙龙(胃食管反流病)”在北京贵州大厦成功举办。旨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对中医临床优势病种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火箭军医院特色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18位专家参加了本次沙龙。会议围绕“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疗难点和中医优势探讨”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以下基本共识:

图片

优势病种

图片

图片

胃食管反流病:

1、现代医学在GERD诊治上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开发了新的仪器、诊断技术外,还通过长期研究说明了GERD和一些重大疾病的关系。

2、中医药对NERD包括功能性烧心、部分难治性GERD等治疗上有特色和优势。强调系统化认识和个体化治疗。

3、中医辨证治疗是恢复胃肠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从根本上解决“反”的问题。

4、对于难治性GERD,西医的“难治”是比较局限的,指PPI治疗有效而言,针对酸反流,而对气体反流、弱酸反流、胆汁反流、无反流的患者疗效不满意,对合并内脏高敏感、动力异常患者的治疗手段有限。对上述情况,中医药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5、中药可从整体调节、辨证治疗,对涉及多个系统的重叠症状或食管外症状都有满意疗效。

6、提倡适度抑酸,适度使用PPI。对于PPI依赖或者无效的患者,建议在排除饮食、生活方式、情绪干扰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复方治疗逐步撤药、停药,避免长期使用PPI 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影响。

7、合理使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主张配合调整睡眠、运动等进行调理。合并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可先选择中医中药治疗。

8、目前的促动力剂作用靶点多在胃和肠道,作用于食管的较少或不明确,中医的通降理论或许能解决这方面难题。

9、中医在处理GERD残留症状(如咽部异物感)和症状重叠方面有一定优势。

10、认识饮食因素与症状复发的关系,根据寒热虚实体质,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给予患者指导,有助于防止GERD复发。

11、外科手术主要是解决胃食管交界处不可逆的结构异常。患者如同时合并高敏感、动力等问题,术后需要多学科协作解决。

12、中医药疗效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机制探索。可以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案与方案疗效的比较,疗效机制也需要逐步解析。

专家观点摘记(按发言顺序)

王凤云教授

(1)GERD诊断采用现代医学手段,金标准是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但实施有难度。内镜阴性的烧心包括NERD、功能性烧心、反流高敏,阻抗可明确反流物性质,对治疗有指导价值。(2)治疗上,首选PPI,RE用PPI疗效佳,但NERD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反流物除了酸,还可能是弱酸、碱、混合反流,同时还有动力障碍、内脏敏感等因素,PPI治疗有效但难以停药、或开始有效逐渐无效、或开始就无效,对于这三种情况,中医药治疗均可有较好疗效。

李晓青教授 

GERD是中西医结合、相互对话、取长补短的一个很好的病种。诊治难点有两方面:一是诊断, 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是诊断GERD的金标准,但由于需要插管接受度不高,多用于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或难治GERD调整治疗方案时选择,用于疗效评价只在临床研究中采用。高位反流、咽喉反流监测方法仍不成熟,有待未来的监测方法更无创、监测时间长、高位点监测更准确。二是治疗,GERD尤其RE首选抑酸剂治疗。难治GERD患者多合并动力障碍,尤其是食管廓清能力下降,不论是PPI还是P-CAB效果均不满意。目前的促动力剂作用靶点多在胃和肠道,作用于食管的较少或不明确,中医的通降理论或许能解决这方面难题。此外中医在处理GERD残留症状(如咽部异物感)和症状重叠方面有一定优势。

孙秀静教授

在中国内镜检查容易获得。对于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者建议行内镜检查,在此之前可以给患者做PPI试验。鉴别单纯GERD还是重叠其他疾病,需要依靠症状评估和系统诊断。现代医学成果体现在,诊断层面有新型技术可提早发现一些疾病,治疗上,有新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一般建议NERD患者去中医科或其他中医院寻求多学科诊疗。

王琨教授

现代医学除新开发了仪器、诊断方法外,还通过长期研究说明了GERD和一些重大疾病的关系。关于PPI维持用药。最近十年,RE医院检出率不停上升,食管交界处腺癌也平行上升。RE肯定需要治疗,需要达到内镜治愈。仅有症状的患者不需要长期PPI治疗。长期应用的副反应已经很明确,影响各个系统,医保花费也是比较大的问题。长期应用PPI患者,如何顺序撤药是一个难题,主要依靠经验,两周往下撤,看是否反复,撤的过程中逐渐减量。长期应用PPI患者壁细胞受到影响,停用多长时间恢复到正常水平,能使胃酸不再反弹值得研究。难治性患者可行食道PH阻抗监测,普通初诊有典型症状患者一般药物治疗就可以。

战秀岚医师

有症状的GERD患者可先做反流问卷、量表调查,如判断有反流因素存在,建议进一步进行PPI试验、胃镜或24小时阻抗。食管外症状,除酸反流因素外,还有气体反流、弱酸反流、碱反流存在, PPI治疗8周外,需要维持用药3-6个月。内科治疗不理想又有反流证据时需要内镜治疗或腹腔镜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主要是解决胃食管交界处不可逆的结构异常,修复食管裂孔疝,达到抗反流目的。外科手术治疗典型症状患者效果可达90%,非典型症状或者食管外症状有效率也可85%以上。术后个别患者会有吞咽困难、胃肠道紊乱等短期并发症,很少有不可逆、难以恢复的并发症。患者如同时合并高敏感、动力等问题,术后需要多学科协作解决。

邹大威教授

从高质量的论文中分析中药干预GERD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GERD临床治疗使用通络药物是否可以取得好的效果。这个疾病肝郁气滞证多见,同时合并湿热、阴虚时如何解决。建议根据患者症状特点,白天及夜间采用不同的干预用药。

李得民教授

哮喘规范化治疗需要考虑合并GERD因素,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与GERD相关,问题是是否需要抑酸,抑酸效果如何?临床效果不一。反流相关的咳嗽、咽部症状诊断困难,主要靠症状诊断,如何规范化诊断是临床面临的问题。西医呼吸相关指南还没有纳入中医内容,这是以后努力的方向。中医中药治疗在哪个环节、哪个过程起作用,药量和疗程都需要研究。合并胃肠动力问题时,可考虑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疾病发作期时降气化痰,疾病后期或缓解期以调理脾肺为主。

闫占峰教授

食管反流和咽喉反流是两种独立疾病,均由胃食管动力紊乱和局部黏膜屏障破坏导致。根源都是反流,临床表现不同,胃食管反流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痛。咽喉反流主要表现为日间较重,症状多,如:声音嘶哑、清嗓、喉部和鼻后部黏液过多、吞咽困难、饭后或躺下咳嗽、呼吸困难和窒息感、严重的咳嗽、喉部异物感;当合并胃食道反流时有烧心、胸痛、消化不良、反酸水等症状。咽喉反流的诊断方法是主要是咽部Ryan指数,还可参考咽喉部症状量表和体征量表评分及胃动力检查结果。治疗上抑酸为主,结合胃肠动力药,但效果却有所不同。中医治疗两种疾病均有优势,可应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进行辨证治疗,多重视从脾虚论治咽喉反流。

李小科教授


中医药治疗NERD有确切的效果。对于胃肠症状重叠,中医治疗方法更多样,包括调畅情志、改善睡眠等。GERD常以“肝胃不和”为表现,以“肝郁脾虚”为内涵。实证多见肝胆湿热,虚证常见心脾两虚。PPI停药、减药问题,目前有参考意见,但实际操作缺乏共识。PPI的延长治疗周期和停药方法不宜 “一刀切”。个体化的中药联合PPI减量治疗方案值得尝试。对于GERD食管外症状,诊断有明确反流者,考虑PPI为主治疗。针对不同食管外表现,联合中医辨证论治。食管外症状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精神压力和生理不适,鼓励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心理疏导。难治性GERD分“PPI依赖”及“PPI无响应”两类,这两类患者需要重视诊断、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对于症状的影响,客观看待PPI和中医药治疗各自的局限性和疗效边界,诊断明确、联合治疗,或可取得疗效。

李晓林教授

胃食管反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胃内容物的反流,反流物有酸、弱酸、非酸的区别,但有相当一部分是酸相关。针对这个问题要“治酸”,西医抑酸能降低反流物的酸度,对反流本身没有作用。二是反流入食管、口腔或肺,这事要“治反”,通过调整胃肠动力,使胃十二指肠容物自然下行而达到“治本”的效果。中医辨证治疗是恢复胃肠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从根部上解决“反”的问题。难点是如何精准辨证。此外,要认识到饮食不节是症状复发的常见因素,即中医忌口(饮食禁忌)的重要性,忌口是根据寒热虚实体质,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给予患者指导,有助于防止GERD复发。

杨俭勤教授

NERD患者症状除了消化症状外,还涉及到情绪和睡眠。对于症状的改善和维持,除中药处方外,可使用非药物疗法如穴位埋线、皮内针治疗、针刺治疗、穴位贴敷、音乐疗法等。穴位埋线对难治性GERD有一定疗效,患者依从性较好。如反流引发的咳嗽、咽部不适等可采用天突配太渊等穴位对症处理。临床上可针药结合,在PPI停药的过程中引入外治法,更好地实现减停和撤药。

吴红梅教授

PPI治疗有效但停药复发的患者、抑酸无效(约占35%)、难治性GERD或有重叠症状患者,以上都是中医治疗有优势的患者,难治性GERD应用中药多数都可以取得较好疗效,中药可从整体调节、辨证治疗,对涉及多个系统的不同症状,或者重叠综合征都有得满意疗效。建议把GERD按照动力性和炎症性分两大类,中药对动力性疾病有优势,但治疗与炎症相关的反流问题有难度,这种严重因素可能是Hp感染及其他原因有关。

唐旭东教授 特邀点评嘉宾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协作组组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兼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主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

现代医学在GERD的诊断上有科学严谨地探索,有新技术、新方法出现,成果值得肯定。中医药对NERD包括功能性烧心、部分难治性GERD等治疗上有特色和优势。强调系统化认识和个体化治疗。现代医学认为消化道有移行性复合波,即食管、胃、大小肠节段性向远端移行,该过程受神经及内分泌的调节,需要保持一定的协调性,这与脾胃通降理论相吻合。现代医学强调节段性反流,主要是胃排空有问题,与消化不良有关,餐前酸相关、节律相关的也属消化不良。中医是把整个消化道作为脾胃系统整体看,主张通降,强调辨别寒热虚实。胃肠用药需要跟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效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机制探索。可以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案与方案疗效的比较,疗效机制也需要逐步解析。提倡适度抑酸,适度使用PPI。患者因为熬夜、进餐不规律出现的消化不良症状,没必要抑酸。PPI对胃肠道生态影响不用忽视。中药复方配合PPI撤药。建议先把白天PPI减量,餐前服一片,两三周后改为餐后两小时服,两三周后换成H2受体抑制剂睡前服,解决夜间和凌晨症状,起到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中药的缓释性不够。针对白天症状可以健脾化湿,加上清热化湿药;治疗夜间症状以清热治喘为主,龙胆草黄连汤有效,也可以用小剂量PPI或睡前一片H2RA解决夜间或凌晨症状,对反流相关的哮喘效果也不错。合理使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主张配合调整睡眠、运动等进行调理。中药也可改善抑郁和焦虑状态,轻中度患者可以先选择中医中药治疗。重度抑郁焦虑者需要精神专科治疗。用科学态度对待中西医结合这个学科,这是咱们中国的一个特色。

蓝宇教授 特邀点评嘉宾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消化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功能性胃肠病及精神心理疾病学组组长、中华消化心身联盟北京委员会主任委员、脑肠动力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许多GERD患者存在高敏感或者脑肠轴问题,对症状改善追求过高,认知有问题,需要关注精神和心理方面。

诊断GERD不难,难的是只有症状的患者,PPI治疗不好。西医的难治比较局限,就是指PPI治疗有效,针对酸反流,所以对弱酸反流、胆汁反流、无反流的患者肯定无效。

PH阻抗并不普及,单凭症状诊断的患者,尤其到了所谓的难治以后,需要思考到底是不是GERD。以往研究表明,2/3难治GERD根本不是反流,其中1/3有食管运动障碍,还合并其他胃肠运动障碍,整个胃肠运动不协调。对于PPI维持用药,重度食管炎是需要维持的。对于可用可不用的或者症状性的,不需要维持用药。中医药对于PPI撤药、减药是有优势的。减的过程中要注意技巧,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高酸分泌情况,减药是逐渐减停。中药一部分是调节胃酸分泌,一部分是降低敏感性。食管高敏感、功能性烧心患者没有反流或者生理性反流需要按高敏感来治疗,中药有这样的作用和优势。西医的抗焦虑抑郁治疗,有些患者不能停药或者症状就差一点没解决,这时候可用中药替代。

症状、体征、反流检测指标对诊断咽喉反流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单纯食管外症状患者的确诊一直是难点。诊断和治疗的难点问题需要中西医共同努力,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西医的精准治疗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提高诊治能力和规范性。


会嘉宾名单图片

延伸阅读

本期召集专家简介:

图片

王萍: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消化病中药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医促会中西医结合消化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医学会消化疾病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研究专家,《环球中医药》、《世界中医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审稿专家。

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中西医临床诊治、科研和内镜检查工作,以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PRO量表为主要研究方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业务研究室主任专项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参与“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等课题10余项。执笔《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路径》等。 西苑医院“青年学者计划”、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年岗位能手”,2017年度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优秀青年医师,2019年入选“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