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铺层“冰”!极大的提高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1-21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林明月、刘田宇  高分子科学前沿

各位读者是否有如此经历:每当谈及可充电电池电解质,尤其是非传统液态电解质(凝胶或固态电解质)时,总会听到诸如“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要达到什么水平才有大规模应用潜力”的问题。若以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中的液态有机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数量级10-3 S/cm为标准,凝胶和固态电解质在同温下的离子电导率大都小2-3个数量级。

那如何提高这些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呢?以固态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为例,先前工作已经证明Li+在固态基底表层上传导(界面传导)比在电解质体相中传导更快。因此,具有丰富介孔、比表面积大、电绝缘的SiO2气凝胶作为复合电解质的固态基底备受青睐。然而,由于界面传导增大的电导率往往无法超过甚至抵消电解质(特别是粘度大的离子液体)因局限在介孔中而对Li+传导引起的迟滞作用。因此,基于介孔SiO2复合固态电解质的Li+电导率仍有提升空间。

近日,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鲁汶大学(Leuven University)Philippe M. Vereecken教授团队已将离子液体/介孔SiO2固态电解质Li+电导率提升至~1.4 mS/cm,高出纯离子液体Li+电导率近1倍。成功核心是在于介孔SiO2气凝胶和离子液体界面的“冰层“。相关研究已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20200121160823_7a8f48.jpg

本工作制备的SiO2骨架具备丰富介孔。作者们通过混合聚丙二醇甲醚(PGME)、水、正硅酸乙酯(TEOS,SiO2前驱体)、离子液体BMP-TFSI(1-丁基-4-甲基吡啶双三氟甲磺酰亚胺)及锂盐Li-TFSI(双三氟甲磺酰胺亚胺锂),使TEOS缓慢水解,合成了离子液体/介孔SiO2固态电解质(图1A,左)。将该电解质用溶剂萃取移除离子液体并经超临界CO2干燥后,获得用于电镜表征的介孔SiO2骨架(图1A,右)。电镜图像显示该骨架整体遍布介孔(图1B-D),孔隙率90%,比表面积1400 m2/g,有利于形成大面积界面层以提升电解质传导Li+能力。

20200121160823_7dd98a.jpg

图1. 介孔SiO2气凝胶的获取和结构。图源:Science Advances。(A)离子液体/介孔SiO2凝胶(左)及介孔SiO2骨架(右)。(B-D)介孔SiO2骨架(B、C)扫描电镜图像和(D)透射电镜图像。

该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离子液体含量及外界湿度密切相关。相同含水量下,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离子液体含量近似线性相关(图2A)。当离子液体与TEOS的物质的量比为2.0时,离子电导率最高(~1.4 mS/cm),超出纯离子液体近200%。同时,干燥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随环境相对湿度的提升而逐渐增大(图2B)。脉冲场梯度核磁共振测得固态电解质中Li+在较短扩散时间的自扩散系数高于纯离子液体(图2C),表明电解质中存在能快速迁移的Li+,可能是位于界面附近的Li+。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电解质中含水,但循环伏安测试并未检测到水分解信号(图2D),证明其中的水为电化学惰性。为何电解质能达到比纯离子液体还要高的Li+电导率?为何这些水不参与电化学反应?

20200121160824_817c11.jpg

图2. 离子液体/介孔SiO2固态电解质电学及电化学性能(x为离子液体与TEOS的物质的量比,数值越大,离子液体含量越高)。图源:Science Advances。(A)室温下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与离子液体含量及置于手套箱(相对湿度0.0005%)中脱水时间的关系。黑虚线:纯离子液体本征离子电导率;红虚线:纯离子液体本征离子电导率的两倍。(B)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随外界相对湿度变化趋势。(C)两种电解质的Li+自扩散系数对比:SCE – 固态电解质;ILE – 液态离子液体电解质。(D)TiO2电极在三种不同电解质中的循环伏安图。电极在含5 wt.%水的电解质中于~1.2 V处因水还原电流骤降,但纯离子液体或固态电解质未表现出该行为。

为解答上述问题,作者们对固态电解质界面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显示,Li-TFSI中的O═S═O振动峰在固态电解质中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图3A),暗示该基团与其他物质存在相互作用。另外,拉曼光谱显示TFSI-的振动峰在固态电解质中发生分裂(图3B)。纯离子液体的谱图仅出现741 cm-1峰,表明该峰由自由TFSI-产生。746 cm-1峰在含锂盐的电解质中均出现,因此该峰来自与Li+配位的TFSI-。另外,由于固态电解质中Li+与TFSI-相互作用弱于纯离子液体,纯离子液体的746 cm-1峰强大于固态电解质峰强。除TFSI-峰外,固态电解质谱图于3524 cm-1处有一单峰(图3C),由吸附在SiO2上的水层产生。

基于以上结果并结合其他表征,作者们提出了固态电解质在介孔SiO2表面可能的一种分子结构(图3D)。SiO2表面存在一层由1-3层水分子组成的“冰层”。本层中的水分子因被SiO2表面羟基固定,无法移动,类似固态冰,因而不具备电化学活性。“冰层”外邻双电层:内层为TFSI-离子层,与水以氢键相连;外层为BMP+,平衡电荷。双电层向外是Li-TFSI层。本层中TFSI-的移动因BMP+吸引而被限制,对Li+束缚作用被削弱,因而Li+可在此层中快速迁移,从而使固态电解质表现出高Li+电导率。此外,外界湿度越大,SiO2表面的水层愈完整,水分子越多,近表面TFSI-迁移的被限制作用越强,因而Li+电导率增大。

20200121160824_8452be.jpg

图3离子液体/介孔SiO2界面附近分子结构。图源:Science Advances。(A)红外光谱。红:固态电解质;黑:液态离子液体;蓝:介孔SiO2骨架。(B)不同离子液体含量的固态电解质拉曼光谱中730-755 cm-1的Li-TFSI振动峰。(C)不同离子液体含量的固态电解质拉曼光谱中3524 cm-1的界面水振动峰。(D)固态电解质在SiO2近表层区域的可能分子结构。

最后,作者们展示了离子液体/SiO2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电池的良好相容性。锂金属电极在相同电流密度下的沉积-剥离过程的过电压未明显增大(图4A),表明该固态电解质可能抑制了锂枝晶生长。以LiFePO4为正极的锂金属电池在0.01C-1C电流密度下充放电行为正常(图4B),电池最大电容量近140 mAh/g(0.01C)。

20200121160824_8761ed.jpg

图4.使用离子液体/介孔SiO2固态电解质锂电池性能。图源:Science Advances。(A)金属锂沉积-剥离过程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过电压曲线。(B)Li(-)/固态电解质/LiFePO4(+)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

笔者评:利用离子液体/介孔SiO2界面“冰层”限制阴离子移动以增大Li+电导率的思想与单离子电解质(single-ion electrolytes)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源:Polymer-science 高分子科学前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M5NzA5OA==&mid=2651725906&idx=3&sn=7e6efe51507c6a8e9ef628525fb1126e&chksm=8b4a3217bc3dbb0143e7d08ae0dea46286b16cdd7799511e592a79e33a9da30ee30cb2c57eee#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电导率 高固态电解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