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科技工作者曾亮:为孩子打开科技之窗

湖南省湘潭市科协 2021-12-24

曾亮是个“得奖大户”,他的学生也是。

过去5年,他累计指导800多名学生在国、省、市科技类比赛中获奖,部分奖项不仅填补了我省空白,还创造了湘潭创新教育最好成绩。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是运气加持,还是另有其他“独门秘笈”?

“我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小学科技教师。要说‘秘笈’,除了热爱,就是坚持。”11月4日,曾亮对我们说。

学科转型

1995年,从湘乡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亮被分配到岳塘区金湖学校担任数学教师,随后调入岳塘区育才学校。

在育才学校,他遇到了改变人生轨迹的人——文湘君。

“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的科学教师。尽管各方面条件有限,但她会想办法创造机会带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实践活动,从她身上你能感受到那份对科技创新,尤其是科技实践活动的热爱。”曾亮说。

有些事可能冥冥中已注定。几次“陪练”经历,引发了曾亮对教育的深度反思。1999年,他毅然离开熟悉的数学教学岗位,改行担任专职科学教师,一干就是20多年。

科技创新

都说“隔行如隔山”。为了实现跨学科转型,多年来曾亮不放过任何一次系统组织的教研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研读教材、钻研理论技术。一有时间,他就带着学生们走南闯北实地考察,采集化石标本、撰写考察报告……“解锁”各种大自然的密码。

“科学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我们享受并乐在其中。”曾亮告诉我们,他父亲是个木匠,十几岁时,他就帮着父亲锯木头、刨木板,学做家具,后来学会了做木头枪、木头车等小玩具。不过遗憾的是,对他的这些“兴趣爱好”,家长似乎不是很支持。

“父母希望我专心读书,我只能背着他们‘私下行动’。”曾亮笑着说,后来工作中与科学“结缘”,也算是延续了儿时的梦想。

如今,对曾亮来说,科技创新教育是他的“头等大事”:他不仅是湘潭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还要负责组织学校各类科技活动,担任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教练,带领学生到户外探索科学奥秘。经过他努力奔走,育才学校不仅建设了科技馆,还成立了“小科学家俱乐部”,目前拥有300多名会员。

“听从内心的声音,靠自己去发现。”这是曾亮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他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不遗余力为孩子们搭建平台,启发他们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曾亮深有感触地说:“当孩子们的奇思妙想,通过创造变为现实后,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前些年寒假,为了解古生物化石秘密,曾亮放弃休假,陪着学生们乘两个多小时车,再跋涉10多公里山路,到湘潭县塔岭乡西湖村开展湘潭古生物化石实地考察。考察结束,他又带学生拜访专家、学者,聆听化石的由来和演变历史。通过一系列实践,让大家了解到,距今约二三亿年前,湘潭还是一片海域,气候温暖,海水湛蓝,到处生长着美丽的海洋生物,这些珍贵的化石就是最好的佐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感慨:“对孩子来说,看照片和看实物完全是两码事,经常带他们接触大自然,他们自然会生发兴趣,继而主动去翻书、查资料,然后把所学到的与身边人分享。”

厚积薄发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坚持自有千钧之力。

20多年前,当曾亮抱着极大热情投入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时,他可能没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别人眼里的“金牌指导老师”和“得奖大户”。

曾亮告诉我们,得益于多年积淀,他指导的学生先后荣获全国第十二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金奖、第11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创意奖、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第6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金奖等重磅奖项。其中,他带领学生历时3年完成的“石头上游动的鱼——湘乡鱼化石考察”科技实践活动,填补了我省科技实践活动在全国最高奖的空白。2018年,他指导学生黄梓瑞获得第11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该生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亲切接见,为湘潭市创新教育最高荣誉。

令曾亮开心的是,随着社会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科学,并主动投入时间、精力进行科学探索,科学课不再是“可有可无”。

说起下阶段的“小目标”,曾亮希望在科学普及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更多热爱科技的孩子感受创新的魅力。“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曾亮坚定地说。

 

科技,学生,教育,青少年,科学,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