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瞭望》周刊报道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中青益草”研究生创业团队事迹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5-09

新华社《瞭望》周刊报道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中青益草”研究生创业团队事迹来源: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5月7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了一组高校毕业生创业事迹,其中就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创业团队——中青益草。报道聚焦于主创人员王学凯和徐晶晶自身的创业经历,生动描述了团队创业的心路历程。出生于1993年的王学凯属于“被动创业”。学农的他一开始对商业并不太感兴趣,但是多次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的经历,将他一步步推向了成立公司、推广青贮微生物发酵剂的道路上。“读初中的时候,我从新闻上看到了三聚氰胺事件,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发展畜牧业,国家需要好草,那我就要把草做好。”高考的时候,王学凯选择了草业科学。随着学习的深入,王学凯越来越觉得这个专业有价值、有意义。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青贮饲草料种植等内容,让他感到十分振奋。本科毕业后,他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师从杨富裕教授,深耕这个行业。2020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一等奖、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优胜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一系列的荣誉,不仅让他对饲草产业青贮加工的事业更有信心,也让他真正走到了以创新创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路上。2020年5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读草学博士的王学凯和在读硕士徐晶晶一起发起了中青益草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由中国农业大学饲草加工团队硕、博士组成,博士学历占比75%,团队成员60%以上具有海外研究交流经验。他们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办公室、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以及中农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与孵化下,以青贮微生物发酵剂研发销售为切入点进入饲草产业,同时提供青贮全产业链菜单式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青贮饲料——也许不熟悉农业的人会有些陌生,王学凯说,简单来说,没有饲草料加工技术,家畜就只能在应季吃上牧草。而青贮技术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的方式保持饲草鲜嫩多汁,解决了饲草生产和使用的时空矛盾。让家畜一年四季可以吃上青绿饲草料,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性能、提升肉奶等产品品质的效果。青贮技术还可以让构树、桑树等木本饲料,秸秆、甘蔗尾叶等农业副产物,果树、生态林平茬枝条等成为饲草料,达到扩充饲草料资源来源的目的。“我们团队研发的是可以帮助发酵过程更高效、营养保留得更好的青贮菌剂。”他说,农业领域经营周期与生产季密切相关。2021年6月份卖出去第一批货,下半年覆盖了十多个省,今年销量预计增加2倍以上。我们感到后面的潜力很大,即便因为疫情,我们的销售负责人被困在家中,但还是有订单源源不断地进来。中青益草现在主营产品是青贮发酵剂——益青1号、2号、3号等,用来调制加工青贮饲料。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饲草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扶持下授权给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应用转化与示范推广。“大约20年前,我国农牧民可供选择的青贮发酵剂以国外产品为主,其核心微生物对外国当地主要饲草品类和发酵条件的适配性较好,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多元化的饲草供给体系与生产环境,造成应用成本高、发酵效果良莠不齐等问题。”王学凯说,我们创业初衷是为中国饲草提供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本土化选择,提高青贮饲料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目前益青系列产品主要分为禾本饲草、豆科饲草、木本饲料等类别,同时开发了适用于草场当地自然条件的专用发酵剂与配套应用技术,受到市场广泛欢迎。益青系列菌剂于2021年10月成功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按《‘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的目标,我国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尚有近5000万吨的缺口,在国家的巨大需求之下,我们希望能为我国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王学凯说,正如我们的口号那样——中国青年,为中国草。希望有更多优秀的青年力量同我们一道,接过草业创新发展的接力棒、肩负起科技兴农的使命担当,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笃行致远。

北京市 中国草学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