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高压下,如何避免“心态爆炸”?各类人群宜对症下“药”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1-30

来源:健康界

1月20日,武汉市民等女士没做任何防护措施途径汉口火车站。多日来,她一直躲在房间里自我隔离,每隔两小时量一次体温。为避免成为传染源,她虽然和父母住一套房子,但每天只能隔着门,在微信上与父母沟通。除了睡觉,她时刻都戴着口罩。

等女士的状况,正是当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地区民众心理状况的一个缩影。轮番播放的疫情新闻、不停更新的朋友圈信息等,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恐慌等持续性的负面心理,造成接收者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而导致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对当前重大突发疫情的应激导致的。

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恐慌和焦虑心理?精神医学及心理专家给出了专业而实用的建议。

生活休闲充实化,焦虑情绪要接纳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陆峥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应对焦虑或抑郁情绪》的线上公益课上表示,已有的数据显示,武汉封城后,一半人群都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担心、心神不宁、失控感,严重的还会出现没有希望、自责自卑以及无助感等不良情绪。疫情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健康上的威胁,也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过度恐慌的人群还会出现反复量体温、反复喝水等不必要的重复过度行为,他们往往多有咳嗽、出汗、乏力、失眠等躯体方面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咳嗽跟心理状态有关,被称为心因性咳嗽。

政府相关部门已然提前意识到这一问题。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及时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

对于社区居民如何按照上述指导原则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陆峥认为,他认为,社区居民要根据指导意见做好自我防控,切断传染源,寻求帮助和心理疏导帮助。一旦出现焦躁、沮丧情绪,可以网上下载心理评估工具进行自我评估,必要时可以拨打各地开通的心理求助热线。近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紧急汇总更新了目前以各省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防机构为主开通的300余条免费心理援助热线。

如果身边的亲友出现焦虑、恐慌、抱怨、愤怒、悲观、孤独感的状态,应该如何进行提醒和引导?陆峥建议,应鼓励家属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过度恐慌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一些比较严重的焦虑抑郁症患者,可以采用切断相关新闻报道信息来源的方式减轻症状。

“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15秒到20秒左右,慢慢呼出,做两次或三次呼吸放松,也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陆峥表示,通过呼吸训练自我放松、选择轻松的电视节目,适当跳绳、做操、俯卧撑或者原地跑步,以上行为都可以适当缓解对躯体状态造成的不良影响。

为切断传染源,各级政府要求施行居家观察,建议人民减少社会活动。对此,陆峥建议,可适当在家中开展娱乐和学习,以代替原本的社会活动,喜欢看的小说、喜欢听的音乐、喜欢追的剧都可以翻出来,原本打算准备的各类考试可以提前准备。针对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展开家庭讨论。如此一来,就能在精神、心理以及躯体、自信心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部马宁给出了一则顺口溜作为建议:

作息规律正常化,官方新闻定时刷;

生活休闲充实化,焦虑情绪要接纳;

亲友联系信息化,专业帮助不要怕。

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机构的帮助

在《指导原则》中,指出三种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方式。

一是由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家及时结合疫情发展和人群心理状况进行研判,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提供决策建议和咨询,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与督导,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二是充分发挥“健康中国”、“12320”、省级健康平台、现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多种线上通讯手段的作用,统筹组织心理工作者轮值,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及时为第三级、第四级人群提供实时心理支持,并对第一、二级人群提供补充的心理援助服务。

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根据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人群的需求和实际困难提供社会支持。

当下,已经有一些公益组织和高校纷纷搭起了网络平台,聚集了大江南北的志愿者提供免费心理援助,为抗击疫情开展“线上逆行”。比如,北师大开通的“心理热线”,就获得教育部认可。

1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合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紧急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为全国民众提供专业心理支持服务,咨询民众已超400人。教育部官方发布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状况和心理咨询队伍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北京师范大学做法,适时选择一所心理学科实力最强或心理咨询与服务开展最好的高校,组建专门队伍,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

“我们除了在家不出门之外,还能为战胜疫情做些什么呢?”大年三十的晚上,公益组织上海拓新健康促进中心“精神健康急救”(MHFA)的项目群里,有人抛出这么一句话。大家意识到,疫情严重地区不仅需要救治身体的医疗资源,也需要及时的心理援助。大年初一,这个面向疫情严重地区提供免费远程心理援助的行动正式启动,发起人投入精力召集全国范围内专业心理服务者,为武汉市民提供免费在线心理支持服务。

据报道,28岁的武汉青年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出现脾气暴躁、失眠等症状。提供心理援助的志愿者曾文婷与他保持线上沟通3个多小时,试图让他接纳已经发生的一切,并鼓励他做一个“线上逆行者”,告诉亲友不要慌,保持信心。截至1月29日,共有430位志愿者,100名求助者,其中获得帮助的求助者已有30名。志愿者叶先生是发起人之一,他在朋友圈说:“2008年我还是孩子,2020年,我可以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服务!”叶先生告诉健康界,“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所有的专业志愿者以及后勤保障团成员,都是因为关心湖北疫情才聚在一起!”据介绍,该行动目前已更名为“安馨计划——新冠疫期远程心理支持紧急援助行动”,由上海社会工作者协会管理。

当前,和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需求较大,除了专门的专科医院、心理机构外,自发组织的公益志愿者行动也起到了一定的援助作用。

不同人群的心理防护措施建议

根据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指导原则》将干预目标人群分为四级,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其中,确诊患者(包括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为一级人群,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以及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为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比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为第三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为第四级人群。

在一级人群中,针对隔离治疗初期的确诊患者,干预措施包括:

1.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作到事先有所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与患者争吵或过度卷入等。

2.在理解患者的前提下,除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如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正面心理支持、不与患者正面冲突等。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解释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

3.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患者,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解释目前治疗的要点和干预的有效性。

针对隔离治疗期的患者,干预措施包括:

1. 根据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客观如实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使患者作到心中有数;

2.协助与外界亲人沟通,转达信息;

3.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4.尽量使环境适宜患者的治疗;

5.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针对医护及相关人员,干预措施包括:

1.参与救援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2.消除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隔离区工作人员尽量每月轮换一次。

3.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安排定点医院一线人员在医院附近住宿。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5.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治。

6.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针对二级人群中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干预措施包括:

1.协助其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

2.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多进行读书、听音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沟通及其他日常活动;

3.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4.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5.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等。

针对与第三类人群,即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干预措施包括:

1. 政策宣教、鼓励面对现实、配合居家观察;

2.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

而针对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可采取解释劝导,支持就医的原则,对其进行知识宣教,以消除恐惧;让其认识到及早就诊,可利于他人;同时要抛除耻感,学会科学防护。

针对易感人群及大众,干预措施包括:

1.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2.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

3.不歧视患病、疑病人群;

4.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

最后,陆峥建议,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无论你是医生还是家属,一定要关注你周围亲人的健康,关注自己的健康,一起携手共度难关。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疫情 新冠肺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