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量体温,怀疑被感染,心理压力大怎么办?国家卫健委这样说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2-03

640.jpeg

2月3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网络在线、电话热线等社会心理服务有关情况。

多个药物正在推进临床试验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是克力芝和中药治疗等临床试验正在收集临床信息数据,瑞德西韦也在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疫情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医药局正不断总结疫情防控经验,专门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四版方案中对一般的治疗、重症治疗所使用的中药、西药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宅在家:手机、温度计不离手,3个原则来调整

对于一些人群老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病毒了,不断量体温,甚至失眠,或者总是关注转发比较负面的信息,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表示,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体温是正常的,没必要总是量体温。针对上面的情况,有三大调整原则:一是全面观察自己的情况;二是用心倾听主流的声音;三是保持与家人及外界的联系。

外出者:正确认识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

对于必须外出的人,可能心理压力都比较大,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有两点建议:

一是理性分析自己的心理压力。有些人可能情绪受影响比较大;有些人可能认知受影响比较大,大量信息反复刺激导致注意力、记忆力都受影响;有些人可能行为改变比较大,逃避本来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失眠、胃疼、腹泻等躯体反应。大家应该认识到,这些反应大部分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二是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果情绪压力大,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放松技术,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如果认知压力大,应当减少各种信息的影响,少看手机,多读书或做其他有益身心的事情;如果是行为方面的变化比较大,应当提醒自己及时调整。

感染者:冥想等调整技术可以缓解压力

杨甫德表示,应激心理反应有4个阶段:警惕期(警惕不安)、消极防御期(消极、不相信自己会得病)、现实适应期(短时间调整后,面对现实,处理相关症状)、恢复成长期(走出了心理应激反应,对每天状态积极应对。

杨甫德建议:尽快过去第一、第二阶段,尽快适应。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包括:增加对自己心理情绪的理解,对传染病非正常的事件的恐慌焦虑是正常的。增加对自身状态稳定性的认识,睡眠、住宿等稳定,通过心态调整、冥想等调整,适度运动、和朋友聊天。

隔离者:“5个1”调整隔离状态的生活方式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雪峰总结了“5个1”与公众分享:1.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2.钻研一件事请。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3.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4.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现在有一些很好的运动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5.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医护人员:压力大可这样缓解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视频: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在接电话时出现了情绪波动,嚎啕大哭,后来在同事的安抚之下心情慢慢平复下来。一线的医务人员、做社区登记的排查人员以及前线的交通警察等工作压力大、强度大,应如何缓解?

杨甫德表示,医护人员超长时间工作,应适度轮休,在工作场所播放轻音乐。每个人要有自己宣泄的方式,如果非常压抑可以哭几分钟。就像阴云密布的天空,下一场大雨就会晴朗。场所放拳击袋,做一些拳击运动也会马上得到调整。聊天也是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运动也是很好的减压方式。

杨甫德说,他们很长时间见不到亲人,一定要留出时间和家人积极保持联系,帮自己减压,增加家庭和谐度。

无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处在什么角色,专家提醒,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必要时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一起共度难关。

来源:科技日报

健康 压力 时间 心理 方式 家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