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治愈系”导师: 会生活,才能更好做科研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04-20

▲苏珊·索罗门(左四)邀请王沛东(左一)等组内人员带上配偶和小孩到家里过感恩节。

▲苏珊·索罗门用橄榄和胡萝卜等食材做的企鹅造型美食。 受访者供图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晴丹

几年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当时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读大三的王沛东毛遂自荐,与自己的“治愈系”导师——麻省理工学院(MIT)大气化学和气候科学教授苏珊·索罗门(Susan Solomon)结缘。

索罗门38岁就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如今66岁的她依然又美又飒,做科研、带学生,她的实验室氛围如家一般温馨。她坚信,快乐轻松的状态才能让人心无旁骛地工作,更有助于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近日,她带领的团队一周内接连在《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王沛东是其中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在异国他乡求学,有人爱护和指引自己,是非常美好的体验。”

南极臭氧层空洞研究者

为什么说索罗门很飒呢?

在MIT任职之前,她曾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工作30余年。

1985年,英国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首次观测到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存在。

第二年,索罗门就带领一个团队赶赴南极做实地观测。他们在那里收集了证据,建立了大气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南极会出现臭氧层空洞。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她也成为第一个提出氯氟烃造成南极臭氧层空洞的人。

这推动了联合国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臭氧保卫战”就此打响。议定书生效后,全球开始禁止使用包括氯氟烃在内的臭氧消耗物。

好消息是,经过近30年世界各国的携手努力,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经开始自愈。但这样的态势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一场大火打破。

3年多前,那场连烧了好几个月的澳大利亚野火,让无数生命永远沉寂在焦土之下。火虽灭,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仍在。

近日在《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这两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澳大利亚野火对臭氧层的影响。

“澳大利亚那场野火使南半球看起来完全像别的星球。而且,氯化氢、硝酸氯等物质的巨大变化令人咋舌。在一些高度,臭氧的含量达到了过去17年来的最低值。”索罗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一切,他们开始在化学气候模型中复现这些变化。这项研究采用了暨南大学教授俞鹏飞开发的一套新模型。而模拟的结果证实了研究团队对氯化氢溶解能力影响臭氧的有关猜测。

“我们估计这场野火使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减少了3%~5%,并且使2020年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了10%。”索罗门为此深感担忧。

学术会议上的相识

很早之前,王沛东就听说过鼎鼎大名的索罗门,知道南极有两个冰川以她的名字命名,以表彰她在臭氧层空洞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她还获得过瑞典皇家科学院设立的克拉福德奖,并在38岁时就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跟随顶尖大师,耳濡目染之下,定能受益匪浅。王沛东暗下决心,要到索罗门的组里读博。

“不努力争取,你永远都没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向来做事果敢、不畏艰难的王沛东,大三那年在科罗拉多的一场学术会议上,鼓足勇气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会议中场休息间隙,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排队领咖啡,索罗门刚好排在我后面,我主动跟她打招呼。为了引起她的兴趣,我向她介绍我在暑期做的关于火山喷发对海洋环流影响的研究。恰好她当时在做火山喷发对平流层臭氧损耗的研究,我们聊得很投缘。”王沛东回忆说。

当天晚上,王沛东就给她发了自己的简历,接下来的申请非常顺利。

相处得越来越像家人

今年是王沛东成为索罗门博士生的第四年,他们相处得越来越像家人。

“美国人在感恩节都会与家人团聚,每逢这个节日,老师都会邀请组里所有人带上配偶和小孩到家里过节。她会提前两天开始张罗食物。”王沛东说。

由于一直做与南极有关的研究,索罗门很喜欢企鹅。“去她家吃饭的时候,我们都被一个大盘子上的创意惊艳到了。盘子上排列着可爱的‘企鹅’,那是她用橄榄和胡萝卜等食材创造的‘治愈系’美食。”

暴雨过后,很多沉积的玻璃制品和陶瓷制品碎片会被冲上沙滩。索罗门经常选择在这个时间前往海边捡不同颜色的碎片,并把它们打磨光滑,用银质的丝线穿起来,制成手链、项链等工艺品。

在她位于科罗拉多山谷的住宅旁,她还为当地的蜂鸟修屋筑巢。每当工作累了,她就带组里的学生们到这里观鸟。山谷下小溪潺潺,片刻的静谧与祥和会让大家重拾对生活、对科研的热情。

生命很长很绚烂,会生活才能更好地做科研。“这并非我的独到感悟,很多人都这么说。要有一些科研工作外的其他爱好,说不定这能帮助你更好地做科研。”索罗门表示。

索罗门在生活中和蔼可亲,但在学术上一点不含糊。“每次跟她汇报工作时,我直接把电脑拿到她旁边,我一边写代码,她一边指导细节。她从来都是直言不讳,但所有的反馈都是积极而坦诚的,我的进步速度肉眼可见。”

2021年发生的一件事令王沛东很感动。那年3月22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索罗门订了近30份纸质版送给他留作纪念。

“她说当年她发表第一篇论文时,她的导师也给她订了纸质版用以收藏。后来我才知道纸质版的期刊很贵,那些纸质版花了她500多美元。”

被温柔对待过,才会温暖别人。“我虽无法与她比肩,但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别人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她的精神和理念,我会奉为圭臬。”王沛东说。

《中国科学报》 (2023-04-20 第4版人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4/374172.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臭氧层 研究 臭氧 王沛东 索罗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