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为你讲述一株小草背后的大世界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5-11-13

  今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使得“青蒿”“青蒿素”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什么是青蒿素?在青蒿素发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研究历史?发现青蒿素对中医药学意味着什么?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陈凯先在上海科技馆“科普大讲坛”开讲,从青蒿素开始,带您走近中医药学的神奇世界。

从青蒿素开始,走进中医药学的神奇世界。

  青蒿素研发凝聚全国智慧

  青蒿素被发现的困难程度无异于大海捞针。陈凯先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疟疾抗药性问题,我国确立了由多部门参加,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为主要任务,代号为“5•23”的项目,来自全国6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的500多人加入了这一科研团队。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古籍中发现了青蒿的抗疟记载,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不过,青蒿素药物的研发凝聚了全国科学家的智慧。据陈凯先介绍,中科院有机所、上海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科学家弄清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解决了青蒿素水溶性差的问题,广州中医学院承担了制作针剂、临床实验等工作,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团队做成了如今在非洲广泛使用的复方药物,上海交大团队经过7年探索制成化学合成青蒿素……从青蒿素的提取,到最后研发产药,经历了整整20年。

  中医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屠呦呦获奖后曾表示,“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 陈凯先认同这个说法,他说,屠呦呦这次获得诺奖,再次引起了世人对中医药的关注。中医药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除了青蒿素外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宝贵财富。

  据陈凯先介绍,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文物里发现,一部名为《五十二病方》的帛书里写着“青蒿”两个字。可见公元前200多年已经有关于青蒿的记载,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位医学家叫葛洪,他当时写了一本书《肘后备急方》,也提到了“青蒿”,说青蒿叫做黄花蒿,是一年生青稞类植物,在南方比较多。“如果没有中医药的记载,屠呦呦可能就想不到去研制(青蒿素)。”陈凯先说。

  陈凯先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新药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中药和天然药物为基础研发成功的。

  与科技结合是传统中医发展的必然

  据报道,诺贝尔奖评委会曾明确表示,屠呦呦获奖,不是奖励传统中医学,而是颁给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的。但评委会负责人承认,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受到传统医学的启发。陈凯先说,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介入,怎样提取、怎样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怎样做结构改造及临床评价,都是问题。

  “否定传统不对,但拘泥传统拒绝现代科技也不对。”陈凯先认为,与现代科学结合是传统中医发展的必然,才是打开中华中医药宝库的钥匙。他建议,把中医药创新研究摆到国家科技战略的高度,推动我国科技的原始创新,打破行业和单位的界限,加强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大力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力求站在现代科技的前沿,走向国际科技发展的最高峰。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sast.gov.cn/view/36/22724.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呦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