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家蚕全基因组、“天琴一号”、基因编辑脱靶效应、新冠肺炎、纳米技术、生命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5-22

来源:今日科协


1我国科学家首次构建家蚕全基因组编辑筛选平台



我国科学家日前首次构建家蚕全基因组编辑筛选平台,并运用该平台建立全基因组家蚕基因编辑文库,筛选鉴定出家蚕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动家蚕遗传育种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国际生物学领域期刊《基因组研究》在线发表。


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马三垣副教授介绍,西南大学研究团队早在2004年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图谱解析,使家蚕成为较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之一,随后又相继建立了蛋白质组、代谢组、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一系列平台。


——新华社


2“天琴一号”完成在轨技术验证,所有结果优于任务要求


▲天琴一号卫星设计概念图 (来源:中山大学天琴中心提供)



5月21日,全国人大代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罗俊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经过多方评估,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每项技术指标都优于任务目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罗俊院士说:“目前卫星状态良好,下一阶段将进入拓展实验阶段。

罗俊介绍,“天琴一号”的核心任务是验证空间惯性基准技术,好比引力波“探头”,这是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包括高精度惯性传感、微牛级连续可调微推进和无拖曳控制三大关键技术。其余三大技术分别为高精度激光干涉测量技术、高稳定度温度控制技术和高精度质心控制技术。
——中国科技网


3新工具能显著降低基因编辑脱靶效应



5月19日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左二伟研究组联合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根据蛋白结构预测了基因编辑过程中产生脱靶效应的重要氨基酸,并在不影响催化活性的情况下突变相应的氨基酸,最终得到了显著降低基因编辑脱靶效应的单碱基编辑工具。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方法学》(Nature Methods)杂志。

左二伟介绍,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单碱基编辑技术,可以在不切断DNA双链的情况下实现单核苷酸的定向突变,为治疗单碱基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带来了希望。但2019年以来,其安全性受到了质疑。据认为,单碱基编辑器会导致严重的DNA和RNA脱靶效应,临床应用存在安全风险。此前,国内外多位科学家通过多种方式研究降低基因编辑DNA和RNA脱靶效应的方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局限性。
——《科技日报》


4AI算法可快速诊断新冠肺炎患者



运用人工智能(AI)算法检查胸部CT影像和病史,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新冠肺炎患者。该人工智能系统的AUC(曲线下面积,一个用于衡量机器学习准确度的指标)为0.92,展现出与一名资深胸放射科医生相当的灵敏度。这项机器学习领域最新成果5月19日发表于英国《自然·医学》杂志。

提高检测新冠病毒的速度与准确度,是当前迫切所需的。目前多采用的方法是新冠病毒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最长需要两天才能完成,而且可能需要反复检测才能排除潜在的假阴性结果。

——《科技日报》


5纳米技术有助识别风险较高新冠肺炎患者


图片来源:中国粉体网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提出新型即时诊断平台,可以使用纳米粒子或磁悬浮颗粒诊断新冠肺炎感染并评估病患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一成果能在任何重大并发症出现之前确定哪些患者死亡风险最大,因此能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大流行病的管理效率。

这一诊断平台由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医学学院放射学系助理教授莫特扎·马哈茂迪提出,基于患者的感染程度以及疾病各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改变泪液、唾液、尿液和血浆等生物液体的成分。不同感染以及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毒载量不同,因此,产生的模式也不同,能够识别并给这些模式分类是诊断技术取得突破的关键。
——《科技日报》
6地球外存在生命的几率是多大?科学家称:9:1




日前,据外媒《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称,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教授David Kipping(大卫·基平)研究探索了地球以外的星球存在智慧生命的几率,“拥有生命的几率要比没有生命和荒芜的几率高9倍。

Kipping在研究中使用了一种名为贝叶斯推理(Bayesian inference)的统计学工具,根据几个关键的假设和我们现有的宇宙生命数据计算出了概率。具体来讲,是基于目前对生命是如何出现的,以及智慧生命产生的条件的了解等因素。
——环球网

来源:gh_7baf8471087f 今日科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I0MjQzNg==&mid=2653111778&idx=2&sn=f60a0c5711c145c3b860fa443f81b8ce&chksm=8d14ce89ba63479f04d8377bbb59675461d2fd2e8d7c0e5a9e771dbe3ea892dd768c452437fc#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技术 基因 科学家 患者 编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