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硬科技”概念倡导者米磊:从《三体》获得灵感,硬科技死亡率低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1-06

20171106093356_4ac72f.jpg

11月3日,米磊在硬科技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11月7日到8日,“2017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就将在古城西安举行。这几天,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创星)联席CEO、创始合伙人米磊的朋友圈也被大会的信息占据,甚至连他的头像也是硬科技大会的宣传海报。做为“硬科技”概念的倡导者,今年7月份,米磊就开始筹划硬科技大会,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有着光学博士背景的米磊,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创业孵化者。虽然出身技术,但米磊的兴趣更大的兴趣点在于孵化更多的硬科技创业公司,“比起把一个项目做大,我更喜欢孵化更多的项目。”凭借着自己的独特眼光和选择,米磊率先提出“硬科技”概念,成为创投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米磊的第三条路  

从事科研还是创业,一直是众多理科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选择题,但这对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创星)联席CEO、创始合伙人米磊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他选择的是第三条:孵化创业者。这也正是米磊的独特之处,他有着不同于一般理科生的思维和兴趣。

出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的米磊,200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下属企业工作。虽然是在研究所上班,但米磊所做的,却是科技成果转化,并非纯粹的科研。与如今创业、孵化大潮汹涌不同,那时这算一个偏门。而且受限于当时的体制和机制,做得并不成功。但米磊并未因此沮丧,因为他不是常人。刚刚入行,米磊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在他看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正是他要的。“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中,会更有成就感”。从那时,米磊就确定了自己的未来。

虽然后来米磊攻读了光机所的光通信专业博士,有机会走上科研道路,但在2010年毕业后,米磊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公司,继续自己未竟的事业。博士经历学到的深厚专业技术知识,在米磊之后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懂技术,又有技术产业化的经验,就能看懂要孵化的项目,能有更好的判断”。二者的结合,成就了今天的米磊,“每一个经历都要对你是有价值的。”

当然,米磊的成功也依托了光机所这个合适的土壤。从2007年起,中科院光机所已经开始大力开展孵化工作。虽然并未公司化运作,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资源。米磊博士毕业后,就开始负责整个光机所的科技成果转化。

2013年,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创星)成立,这家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参股所组建的孵化器企业,打造以“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米磊出任联席CEO。在米磊看来,这是中科创星与国内一众孵化器的不同之处,“有投资、有孵化、有成果转化”。2014年,中科创星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中科创星对创业项目的孵化多为两种,或者是创业者上门自荐,亦或者走出去到大学、研究所寻找可靠的创业项目。对于如何甄选创业项目,中科创星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机制。投资小组率先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判断,认可后则立项。立项之后对整个项目从技术、商业、市场、团队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出具报告。报告提交预审会讨论,如果预审通过,将由投委会投票,最终决定是否投资孵化。整个流程下来,大致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除了技术上的帮助,中科创星完善的投后体系也是打动创业者的一个原因。针对创业者的弱项,中科创星设置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硬科技创业营等课程,还在市场推广、品牌宣传、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帮助。有了平台的帮助,这些创业者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务上,一些琐碎的事务和资源匹配的事情,则由平台解决。这种孵化并非强制的,“投资之后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才会出手,帮忙不添乱”。

中科创星设置的硬科技创业营还是开放式的,一次培训60个CEO,不论是不是孵化平台的企业,只要是硬科技的创业者都可以报名免费参与。一年一期共培训6次,一次3天。2016年中科创星在北京设立公司,对接北京的创业项目。截止到目前,中科创星已经孵化了170余个项目。    

6月24日在长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上,米磊和其他9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获颁“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这是为了奖励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做的贡献,也是对米磊坚持的最好奖赏。

“硬科技”孵化者

中科创星孵化的170余个创业项目,全部为硬科技。

何为硬科技?“硬科技”是米磊早在2010年就提出的概念。 “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米磊如此定义。作为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米磊进一步解读了硬科技的外延含义,“是比高科技还高的技术,持术要足够的领先和过硬”,至少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硬科技的另一层含义是相对虚拟的互联网而言,互联网是模式创新,硬科技则是技术创新。    

时事造英雄,时事也造概念。对于提出 “硬科技”概念的初衷,米磊毫不讳言,“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其时正值互联网热潮之际,孵化硬科技缺乏资金支持成为最大的问题。很多投资方认可硬科技是好东西,但也看到收益没有投资互联网模式的项目回钱快。过于“高精”的技术,让很多投资人云里雾里,掏腰包就更难。很多投资公司嘴上说好,得到真正要拿真金白银时时,同样犹豫再三,甚至干脆拒绝。

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米磊苦苦思索。刘慈欣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给了米磊灵感,“里面说的就是硬科幻,都是物理层面的创新”。米磊的名字里有“3个石头”,这对于性格上有着西北人坚韧一面的米磊来说,也许是一种天意和启迪。

在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并不容易。但米磊认为,“硬科技”能概括中科创星的方向,“代表着我们是有硬实力的”,并且“朗朗上口,符合潮流,一下子就能明白,也更能引起关注”。

提出“硬科技”概念之初,米磊也遭到了外界的怀疑,“生搬硬造一个词有什么价值?”但米磊认为,一个新的事物在刚刚出现时,公众不明白、不了解甚至不愿意接受。提出一个概念推动行业前行时,事物还正在形成过程中,并未成形。未来的趋势正在萌芽之中,有人能看到这个趋势,并率先提出这个理念,能够让大家更早地往这个理念转变,“这本身就是价值”。面对质疑,米磊并无担心,“你要坚定地往前走”。在米磊提出“硬科技”之后,美国一家咨询公司近期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

米磊承认,就技术而言,中国在硬科技领域整体来说跟国外确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机遇。硬科技符合现在发展潮流,因为中国提出未来30年要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在人口红利期过后,中国需要转向创新红利,经济也正在从过去30年的模式创新,走向未来30年的科技创新。

    在米磊看来,硬科技企业因为都有技术,死亡率会低,不会轻易“关门”。互联网公司没有技术积累,前期都是拿投资人的钱在烧,有技术支撑的硬科技企业,不会乱烧钱。但硬科技企业前期的发展会慢一些,但稳定性更强,“前面慢后面快”,这也是硬科技有着光明前景的原因所在。

在提出硬科技后,米磊不断地重复、推广自己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降温,社会开始关注科技创新,“硬科技”概念也进一步得到了业内的认同。如今提起“硬科技”,就会自然而言地想到米磊。

再一次,米磊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思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20171106093422_ef3f77.jpg

硬科技大会的宣传海报。

“疯子”OR预言家

在米磊看来,他之所以能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是基于自己的理解不同。孵化硬科技是他的兴趣所在,因此更有前瞻性。对技术和行业的了解,让米磊比别人思考得更深刻一些,“也就能看得更远”。在米磊看来,这与科学家更能预测未来的道理是相通的。积累和思考,成就了米磊独到的眼光。

2011年,在为光机所撰写光机所 “2020规划”产业化部分时,针对当时成果转化融资难的困境,米磊大胆地提出了成立投资基金的设想。起初,米磊将该基金定为2000万,但这一想法遭到部分同事的质疑,认为这种想法不靠谱。但这一设想得到了所里的认可,2013年,光机所正式设立西科天使基金。成立当年,基金就募集到了1.3亿资金。目前,这一天使基金已经募集到40多亿元,参与者包括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陕西省科技厅、陕西发改委和其他社会资本

不只这一件事,在同事眼中,米磊的很多想法都过于“疯狂”,“特别遥远的一个目标,大家不敢想的事”,但米磊的这些“预言”基本上都提前实现了。2014年中科创星还仅孵化了20家企业,当米磊提出到2017年要孵化100家企业时,同事都觉得他“疯了”。到了2016年,中科创星已经孵化了100余家企业。

2014年年底,米磊在招聘时告诉一个应聘者,国家领导人会来考察中科创星,“你将来是要跟我们一起来接待领导人,还是要在电视里看领导人视察?”就在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光机所视察。

这些事件让同事对米磊有了改观,认为他相对靠谱了,“他们认为我的有些想法还是不够告谱”,米磊笑着告诉记者。   

“四顾茅庐”劝“降”吴甘沙

除了被同事认为有些“想法”过于疯狂,在行事风格上,米磊也有着疯狂的一面,完成背离了理科生的传统印象。

表面看起来,米磊平并不像一个健谈之人,但在面对好的项目时,米磊也表现出自己“嗜血”的一面,他会亲自上阵谈判。在中科创星目前孵化的170多家企业中,至少有30多个项目是米磊亲自谈成的。米磊再一次颠覆了理科生的刻板印象。

2016年年初,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首席工程师吴甘沙有在无人驾驶方向创业的打算。米磊认可无人驾驶的方向,认可吴甘沙的能力以及对事情思考的深度,而且其团队的能力很强。在朋友“撮合”之下,米磊亲自飞赴北京与吴甘沙面谈,“谈了4轮”。虽然吴甘沙当时确实需要投资,但大名在外的他,并不缺乏感兴趣者。吴甘沙也有顾虑,一个西安的孵化企业会投这么高大上的项目吗?

米磊向吴甘沙说明了中科创星对无人驾驶行业的理解,以及在该领域的布局情况。米磊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大谈特谈光学对于无人驾驶的重要性,第一次谈了几个小时。谈过两次之后,米磊又邀请吴甘沙到西安交流,正是这一次交流最终打动了吴甘沙。

对吴甘沙而言,无人驾驶需要大量的光学传感器、激光雷达、双目视觉等技术支持。而中科创星恰恰在这些产业方面已经有相关布局,光机所本身又是从事光学研究,能在技术上提供帮助。中科创星的相关产业链和在光学技术方面的积累,也是吴甘沙也看中的。投资之后,中科创星召集其布局的无人驾驶相关产业公司开研讨会,帮助这些企业上下游之间进行交流、对接、合作,推动这些企业进行合作。

2016年上半年,中科创星出资3000万,领投吴甘沙的驭势科技。仅仅半年的时间,驭势科技就被评为十大最具竞争力的AI创业公司,估值达到了5亿元以上。最新消息显示,这家公司最近又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另一个由米磊亲自谈下来的创业项目则是九天微星,这家从事卫星物联网等方向的企业,中科创星投资了800万。米磊不但认可该项目的方向,团队的激情和梦想也打动了米磊。在决定孵化后,投资之外还提供了技术帮助。这家公司今年的收入已达数千万元,并进行了第二轮融资。    

机缘巧合之下,米磊也曾尝试创业。2012年米磊与人合伙成立中科微光公司创业,并研发了血管成像仪。这一项目仍在继续,销售额已达几千万,米磊目前是该公司的董事。但米磊并不满足。内心深处,米磊觉得自己更擅长的是孵化,而不是自己创业,“比起把一个项目做大,我更喜欢孵化更多的项目”,这才是米磊真正的兴趣点。

   米磊对自己不再继续做科研并没有太多的遗憾。为他人做嫁衣,米磊也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在米磊看来,技术如果不能转化出来,放在实验室几年后就作废了,相当可惜,“做科研的目的不只是探索未知,还是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

在米磊看来,过去的科研范畴比较窄,现在需要既要鼓励基础科研往上游走,同时也需要高技术研究往下游走,做产业化,“要往两端延伸”。 

手记

接受采访时,米磊的电话不断。在接电话的间隙,米磊还要给别人回复邮件。虽然米磊的身份并不是一个创业者,但他的工作时间基本上也是每天满负荷运转,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晚上11点多才能下班。

米磊的微信头像是抱着自己的女儿一起在吃冰淇淋。说起女儿,米磊满怀愧疚,“对我意见很大,老不回家。”虽然 “警告”他要安排好时间,但已经上一年的女儿对老爸还是比较支持。而只要是在西安,米磊也尽量早点回家陪家人。 

 要想做好企业孵化,商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在别人眼里看来极难的MBA课程,米磊并不当回事,“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专门去学校学习”,他基本上都是靠自学。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米磊就开始自学,看了大量的商业经典书籍,杰克·韦尔奇的《赢》、《基业长青》以及彼德·得鲁克的著作等。但由于工作太忙,米磊的看书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坐飞机、坐车,各种空闲时间都用来阅读”。至于睡觉的时间,“在飞机上、车上补吧”,米磊笑着说。

科界原创

撰文:袁国礼

硬科技 孵化器 中科创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