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西南喀斯特洞穴蝙蝠尸体上发现真菌新种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30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洞穴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场所,洞穴文明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起点。长期适应溶洞独特的地下生态环境的蝙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家养哺乳动物之一,是重要的传粉者与种子传播者,并以害虫为食,在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团队对云南石灰岩地下岩洞考察在蝙蝠尸体上发现了7种真菌,其中4种真菌为新种。在4种新种真菌中,有3种属于腐生真菌被孢霉属(Mortierella),这些真菌溶解尸体中有机物来获取营养。但第4个新种——新宇宙孢子虫(Neocosmospora pallidimors)对科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该属含有许多种能攻击哺乳动物的致命性病原体。

有趣的是其它3种真菌中的有益真菌(Trichoderma harzanium)具有抑制真菌病原体的作用,有助于保护蝙蝠及其群落免受其他感染性真菌的侵害,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进一步研究这些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更有意义的结果,如有可能在杀菌剂市场上得到实际应用。因此研究石灰岩溶洞中的蝙蝠、微生物与与其它洞穴生物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意义。洞穴生物学与生态系统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与科学探索前沿。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团队与云南农业大学盛军团队2020年6月26日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期刊上联合发表“Discovery of novel fungal species and pathogens on bat carcasses in a cave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人类与野生动物相处提供了一条线索。

研究作者希望洞穴新发现的4种真菌,包括病原菌Neocosmospora pallidimors,能引发一系列相关的研究,从洞穴生物学与生态学了解人类、动物与微生物复杂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找到抑制病原菌与开发有益菌的钥匙。该研究成果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业大学合作科研项目“云南省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及驱动力研究”的一部分,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会项目(项目号:41761144055)资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wt_a52372020001124053_563edf.jpg

喀斯特溶洞是蝙蝠的家,成千上万只蝙蝠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

wt_a32302020701124053_59ed2b.jpg

蝙蝠也经历生老病死,真菌在蝙蝠的死亡及其降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集到的受真菌感染蝙蝠尸体样本

wt_a52372020001124053_5d9abc.jpg

项目考察组在云南富民考察溶洞

来源:KIB-CAS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EwNDg0MA==&mid=2650201978&idx=1&sn=c3335d1a0afccd387a9813414b17dce1&chksm=f2e71cddc59095cb6e3959e278efa9281b778dbf09756b237cfee905a1d116bbcddd103c8ea3&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蝙蝠 喀斯特 真菌孢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