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北京一确诊病例曾头痛呕吐,未报告仍然聚餐!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7-02

来源: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



7月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例(上海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1例(在北京);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54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5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192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84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7月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16例(其中重症病例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48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537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6294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91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无境外输入);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99例(境外输入6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72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33例(出院1117例,死亡7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5例),台湾地区447例(出院438例,死亡7例)。

又是在卫生间一确诊病例曾与确诊病例聚餐、共用卫生间


7月1日,北京召开第138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3例最新确诊病例的详细情况。


据北京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该病例为男,25岁,住址为大兴区西红门(地区)镇西红门路,其多名同事和家人有新发地接触史。6月21至25日多次到住地附近永安小卖店购物,曾与确诊病例聚餐、共用卫生间。6月26日被确定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由专车转运至集中隔离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6月27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6月28日由120救护车转运至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当日由120救护车转运至地坛医院。6月30日确诊,临床分型为轻型。



自认为隔离满14天,与多名朋友聚餐,结果确诊了!


病例2,女,20岁,住址为大兴区兴丰街道清源路与兴业大街交界东南角工地,未就业。6月11日到新发地市场购物,此后在住地内活动未外出,6月21日起陆续出现头痛、呕吐、嗅觉减退等症状,未报告,未就医。6月25日自认为居住隔离满14天,与多名朋友聚集、聚餐。6月30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当日由120救护车转运至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临床分型为普通型。


北京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再次提醒:居家隔离人员禁止外出


庞星火再次提醒大家,当前疫情风险依然存在,切不能放松警惕,日常要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餐、聚会等聚集性活动,出现不适症状要全程做好防护及时就医,不得带病外出参加活动。集中隔离、居家隔离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隔离要求,禁止外出,禁止参加聚集性活动,出现任何不适及时报告,规范就医。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履行防疫职责。


为何核酸和抗体阴性后还被确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说,抗体产生的时间是感染两周后,不是一感染就有抗体,因此感染早期一般不会产生抗体,抗体阴性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核酸检测出现阴性有这几种情况:一是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毒主要在肺部,采样主要在鼻咽部,病毒产生的炎症堵塞了肺部气道,病毒排不出来,难以采集到病毒;二是采样操作不到位,没有采集到病毒;三是病情变化和采样的时机问题,患者病情进展快慢不同,采样时机及时间间隔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假阴性。



检测阴性后确诊,临床上有,但比较少见。是否感染不能仅仅依靠实验室结果,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对没有去过新冠肺炎流行的高风险地区,也没有与感染者接触,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就没有必要担心是假阴性。
为何核酸检测有效期要定在7天之内?
吴尊友表示,理想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有效期,设定得越短就越安全。但太短,则需要频繁检测,现实中难以操作。将有效期限定在7天之内,主要是根据新冠病毒的潜伏期规律确定的。新冠肺炎的潜伏期通常在3到7天,有些人少于3天,有些人多于7天,最长的潜伏期为14天,因此把14天设定为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限。另一方面是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这是具有科学可操作性的。









































信息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联播、环球网

支持我们请分享 评论 点赞 在看☟☟☟

















公众号ID:Science_China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

中国科协官方微信 国家科普平台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Science_China 科普中国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k1MDMxMg==&mid=2652434700&idx=2&sn=5b54b84111c569c003a8dc24bd442253&chksm=8b5bd58bbc2c5c9d8a3e1d589748ee0d070789693957940420b6b2144cd5100c108c32b257cd&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国科协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