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传红:做好科学传播的“中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8-10

d5184a.jpg

  编者按:在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5月30日在京举行。百余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代表我国千千万万在不同行业默默奉献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交流体会、畅谈未来。

  带着临床一线问题做研究的李兰娟,“永不放弃”的航空人姜丽萍,努力让机器人“说话办事”更机灵的鄢志杰……这些代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群像图”,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诠释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没有尽头的漫长旅程,是什么让他们多年如一日地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从这些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们爱国奉献、心系人民,他们追求真理、求实创新,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他们传承着科学精神的宝贵遗产,更为科学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科学精神在基层”专栏,讲述基层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求创新的生动故事。

  尹传红:做好科学传播的“中介”

  鼓鼓的黑色双肩包,塞着一部笔记本电脑和一摞最新出版的《科普时报》,尹传红又要出差了。中国科幻大会、科学课教师培训会、科学阅读宣讲会以及各类科普研讨会,多个场合时常闪现着这位《科普时报》总编辑的身影。他总会不失时机地宣传这份创刊还不到一年的报纸,捎带向人约稿,而熟悉他的人在夸赞他“敬业”的同时,往往会补上一句“这个岗位真的非常适合你”。

  身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的尹传红,还是一位创作成果丰硕的科普作家。他在各种报刊上开设科学专栏,迄今已发表作品逾200万字,出版了《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等12部书。他先后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2018年1月,他又入选中国科协和人民日报社评出的“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尹传红是在科普、科幻作品的熏陶和影响下走进科学世界的。他曾如是总结:打小痴迷科普科幻,书香悦读一路相伴;分享科学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记。少年时代,尹传红特别喜爱高士其、叶永烈和阿西莫夫的作品,几乎把所有能找到他们的署名图书和文章都读了个遍,并立志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科普作家。

  1991年入职科技日报社后,尹传红主要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和相关编辑工作。他在专题调研基础上撰写的有关科普工作的系列深度报道,曾连续两次获得中国科协“科协好新闻”一等奖。早年他在报纸上策划并组织实施的科普巨匠阿西莫夫和萨根纪念专刊、著名科学家霍金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纳什特别介绍、“科学与公众科学论坛”专题报道等,均产生了热烈反响。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尹传红潜心于科普创作,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科学随笔和科技评论。这些作品都是由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落笔,引发思考与畅谈。他觉得这是进行科普和科学传播的一种便捷、高效的方式。他给自己定位的“角色”是:以科学随笔和科技评论来解读科技事件或科技话题,努力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理性的思考者,审慎的判断者,沉稳的剖析者。他也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够尽可能地多一些人文的色彩、思想的内涵:既有时新的、前沿的知识点和看点,又有富于思辩与启迪意义的见解和观点。

  “我写科普文章,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务正业’。但我觉得既然是自己舍弃业余时间做的,是有兴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还能为科学传播和科普事业尽一份力,‘反哺’曾经恩惠于我的科普,于心无愧,又何必那么在意呢?”尹传红说。

  几十年来,科普一直让尹传红乐此不疲,并且成就了他的第二事业和第二人生。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已被看作是实现创新发展之两翼的今天,他更有一种使命担当感,期待自己能够做好科学传播的“中介”,在科普创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来源:科技日报

运营编辑:李琪

中国科协 科技工作者 双百人物 尹传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