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形成原因的新见解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0-18

图片4.png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水量排名第十的河流,它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湄公河流经中国境内的部分叫做澜沧江,和周围的景观相比,它形成了一个壮观的峡谷,深度达1-2千米。

10月15日,一个地球科学家的国际团队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新发现,这一研究将湄公河与约1700万年前中新世中期加剧的亚洲季风联系起来,取代了湄公河是由构造原因形成的假设。

地球科学的副教授和副主席Gregory Hoke说:“在过去的25年里,地质学家一直在争论这些问题:湄公河的上游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在何时侵蚀了它现在所处的峡谷?它的形成是受到气候还是构造作用的影响?”“我们的工作确定了主要的峡谷切口形成的时间,并确定了切口形成最可能的机制——在过去2300万年里最热的时期,也就是气候最适宜的中新世中期加剧的亚洲季风造成了湄公河的河流下蚀。”

河流下蚀是河流向下直泄到河床,加深活动河道的自然过程。“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切口归因于景观整体起伏的变化,是对构造影响的响应。”Hoke说。对湄公河及邻近长江流域的河道下蚀的标准假设认为这是对青藏高原地形生长的响应。然而,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西藏的东南边缘在4000万年前就已经处于或接近现代的海拔高度,从而打破了这一假设。

科学家们从峡谷壁上采集的基岩样本中提取了磷灰石矿物,并利用热年代学对岩石随河流下蚀发生的冷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1500万~1700万年的时间里,整个河流在同步向下侵蚀。同步下蚀点说明切口是非构造原因形成的。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Gregory Ruetenik利用他开发的景观模型,模拟了强季风是否能够在中新世中期相对较短的气候适宜时期造成这样的下降幅度。Hoke认为:“这解决了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没有明显的高原生长脉搏的情况下发生河流下蚀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在中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的时期,一次增强的季风大量地侵蚀了地貌。”

Hoke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了湄公河以东的下一条河流——长江上存在一系列与湄公河相似的热年代学特征。他希望接下来的研究能够将这个新的发现扩展到其他三条流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大河流。

科界原创  

编译:花花 

审稿:alone 

责编:张梦

期刊来源:《自然地球科学》

期刊编号:1752-0894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18-10-mekong-river-incision.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湄公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