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将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0-24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国际贸易冲突、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粮食不安全和减贫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国际合作、特别是农业国际合作,在科研、贸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在“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亚太地区成员国磋商会暨农业农村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10周年研讨会”上如是说。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和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和CABI东亚中心承办。
  中国与CABI合作已有30余年,双方在许多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唐华俊举例道,中国农科院和CABI采用“参与式”方法解决老挝和缅甸项目区的作物病虫害问题,把生物防治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到当地,既有助于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又能够实现对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管理。
  2008年,“中国农业农村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是目前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的CABI和成员国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介绍,联合实验室以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生物农药研发、农药残留污染减少和控制、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性评价为重点合作领域,其主要职能是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技术研发平台、培训基地,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提供参考,成为一个与第三方合作交流的开放平台。
  十年来,联合实验室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规划和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以及建立研究创新团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CABI首席执行官Trevor Nicholls博士介绍,CABI依赖其国际团队及其成员国的优势资源,在联合实验室成立十年以来,成功开发并执行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技术转移国际合作项目25项,项目总经费约2347万美元,合作单位达70余个。
  其中,“植物智慧”(Plantwise)项目从2012年开始在中国实施,项目与国内植物保护相关单位合作,培训植物医生,建立并运行植物诊所,为当地农户提供免费的植物健康咨询服务。截至2018年8月,在北京、四川、广西兴安培养了植物医生培训师58名,植物医生562名;建立并运行了93家植物诊所,直接服务农户累计超过73000人次,植物诊所工作已逐渐有机融入合作单位的日常工作。
  除了开展项目合作,2008~2018年,联合实验室主办或承办了50多次南南合作技术培训,面向来自中国、朝鲜、老挝、缅甸、蒙古和卢旺达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管理人员和植保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植保植检政策与管理,农药合理使用,水稻、玉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苹果生产综合管理,赤眼蜂生产与释放技术,昆虫病原线虫生产和地下害虫管理技术,草原有害生物监测和管理,植物病虫害田间诊断等。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
  另外,有些项目还举行了大量的农民技术培训,如欧盟资助的湄公河次区域水稻、玉米IPM项目,5年间在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共举办了200多次农民培训,参与培训的农民累计超过16400人次。
  “它已成为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农业合作的成功典范。”唐华俊这样评价联合实验室。他认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CABI三方通过联合指导委员会这一有效的管理机制汇集多方资源、给与大力支持。
  唐华俊认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对推动中国农业的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国愿与CABI及其亚太成员国密切合作,通过CABI的多边磋商机制,在亚太地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优先领域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并为实施国际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加强亚太成员国之间的知识共享、技术转移以及信息和人员交流,以符合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求,如数字智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和跨境动物疫病的防控等;共同努力提升和完善合作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CABI成员国开展更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合作活动。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科协企业创新中心

原文链接:http://news.scei.org.cn/art.php?aid=63593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三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