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分析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1-05

  “硬科技”目前并无一个严格准确的学术定义,但是它体现了人们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对核心科技创新的追求。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颠覆性成果,往往具有门槛高、不易复制的特点,一段时期内会代表着一个领域或行业的发展水平, 能带动、引领一个领域和行业的发展,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硬科技”。这类科技一般具有历史性,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在一个时期内的“硬科技”到了另一发展时期,可能就成为了落后的,就不成为所谓“硬科技”了。
  从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以及科技应用的现实需求看,当前为人们所谈及的“硬科技”不只是要体现为技术本身的过硬,即领先性,还要表现为能够对经济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撑。所以,所谓“硬科技”的本质是产生变革性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而促进某些产业或领域的变革及发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科技的产生往往能够引领新兴产业的出现或传统产业的升级。因此,它在出现之初既难于复制又能带来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瓦特的高效蒸汽机技术带来了工业化大生产,终结了农业时代的手工生产方式,导致了经济组织方式的规模化、企业化。这样的“硬科技”往往能为经济提供有效的增长点。
  为了探讨“硬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分析了一些典型案例。
  1.波音公司与民用航空业
  民用航空工业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高技术产业之一,波音公司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科技不断升级换代的成长路径以及对整个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最初,波音公司进行了人类航空史上最早的客机研制和生产工作,利用来自政府和军方的支持,将当时先进的铝合金机壳制造技术、飞行器框架设计技术以及发动机整流罩技术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在当时的核心科技,带动了整个民航产业(包括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道格拉斯公司)的快速发展。
  二战之后,波音公司首先充分利用了在战时开发的喷气发动机技术以及适用于喷气发动机的飞机外型设计技术,开发出面向跨大洋和跨大陆飞行的大型客机,再一次在民航领域取得了科技的领先。
  但是,波音取得世界民航工业领域第一的位置后逐步走向了技术保守主义的路线,为空客公司在之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波音公司则逐渐丧失市场份额,目前与空客公司基本相当。总体来看,波音公司在创新的重点由技术创新慢慢转移到工艺创新后,逐步丧失了对产业内“硬科技”的绝对领先地位。
  2.苹果公司的发展转型
  苹果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通过苹果II型电脑引发了个人微机的革命。此时,苹果公司掌握着彩色图像界面整合、内存使用加速、Mac操作系统等一系列领先于新兴电脑行业的技术,实现了在科技方面的暂时领先。
  但是,行业内竞争对手的追赶从来不会停歇,80年代IBM的PC机进入市场后不断蚕食着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此时苹果公司的大多数领导成员却赞成保守的技术路线,迫使乔布斯在1985年初离开苹果公司。然后,在1985年10月,苹果签下合同同意微软公司使用苹果的图形界面技术,即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轫。苹果就这样将自己手中的核心技术拱手相让,从此开始一蹶不振,直到1997年乔布斯再次回到苹果公司。
  2007年,乔布斯宣布,“苹果电脑公司”改名为“苹果公司”,正式由一家电脑制造商转变成消费电子产品供应商。随后,苹果推出了iPhone、iPad等一系列独特新颖的产品,开启了全球手机的智能化时代,在触摸屏和音视频同步等核心科技的支撑下开始了向新兴产业的转型。
  苹果公司坎坷的发展路程伴随着对“硬科技”的追求。乔布斯再度执掌苹果公司后,苹果公司一直处于追求技术进步的状态。正因为对触摸屏技术、音视频同步技术等新的核心技术进行的开发与掌控才造就了苹果公司再一次的辉煌。
  3.柯达与传统胶片业的远去
  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在胶卷时代它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照相技术已告别底片和相纸而转向数字时代。但是,由于对传统技术的垄断地位导致了对新科技的保守态度,柯达对新的数字成像技术反应迟钝,导致其在数字时代全面落后于日韩对手。2012年柯达正式申请破产,也象征着传统影像业的全面衰落。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具备并不断发展领先性、核心性和商业前景的核心技术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前行,才是行业创新和突破性发展的基石。不能够引领和跟上核心技术发展的步伐,对于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是致命的。
  鉴于技术呈现出生命周期,核心企业必须担负起发展“硬科技”的主体责任。在技术导入期和成长期,要有效遴选未来科技研发的方向;构建全社会参加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建立适当的业内风险投资体系。在技术成熟期,要建设和保障核心人才队伍、通过研究核心产品形成产业竞争力。在技术衰败期或蜕变期,要动态研判科技发展和行业转型前景,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科协企业创新中心

原文链接:http://news.scei.org.cn/art.php?aid=637952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苹果公司 乔布斯 柯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