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颖:把学生养成自己的偶像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1-02

20190102000119_f60399.jpg

“当当当……”几名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在一番你推我让之后,叩响了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高颖办公室的大门。

为首的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杨鸿达和邱雅琴说,想参加全国环境生态方面的比赛,要请高颖做指导教师。

问过所有学生的年级、专业后,高颖犯了难,主力队员都还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毛头”,甚至还有刚上大二的学生。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于木结构技术的学习也刚刚起步,更不用说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参加全国比赛可谓“任重道远”。

最终,那些渴求的眼神、勇于挑战的决心打动了高颖。带着“重在参与”“锻炼一下”“为北林培养几个木结构爱好者、为木结构事业培养几个潜在从业者也好”的想法,她答应了学生们的请求。

高颖一时数不过来,这是她第几回担任学生竞赛的指导老师了。

把学生带进全国、国际大赛

队员有了,指导老师有了,但作品设计的主题是什么?大家相视而笑。

由于大赛规定,要实现环境与生态科技相结合,高颖便提出了“被动式生态低碳木结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

尽管一开始学生们听得一头雾水,但当他们得知这一理念基于日本近些年提出的“负碳木结构建筑”、欧洲“被动式建筑”,即使是专业人员也要揣摩、探索才能加以领会和掌握,况且在当时国内尚无学者把二者跟木结构建筑结合应用,但这群“90后”并没有被吓倒,反而认为“越是前沿,越有价值、越有动力”。

“热爱可以激发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颖的判断很准确,在兴趣的驱动下,团队的努力程度、协作精神和进展速度让人惊叹。最终,作品“被动式生态低碳木结构建筑”于2017年9月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理念类一等奖。

这样难忘的比赛经历,在高颖的教师生涯中并不少见。在北林工作的7年间,她共带领6组学生参加过木结构以及节能方面的全国、国际设计大赛:2014年,学生参加国际木文化协会抗震木结构房屋设计大赛,获得最高奖、最佳创新奖,以及3000美元的奖励;2018年 ,带领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木结构设计邀请赛,虽然最终获得的是三等奖,但北林却是进入决赛的唯一林业院校。

放弃央企、日企再入校园

2006年,高颖在日本完成博士学业。回国前,她一直在日本三泽房屋综合研究所工作,任终身职位的高级研究员。回国时她有着多种选择:世界五百强央企高级技术经理、日本最大房屋企业在华技术经理等,但她最终选择了做一名高校教师。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高颖直言是“天生热爱”。出国前,她曾在南京林业大学工作了5年,上过课,当过班主任,也做过大学网络中心的负责人。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是高颖的一种坚持。“相对于高中‘压缩饼干’式的教育,本科是一个‘半松弛’的阶段,是知识、能力、思想、品德乃至情感的培养和塑造阶段。他们可能会把本科所学直接带到工作岗位或研究生阶段。”因此,高颖格外强调学生在为人方面的品质,如严谨、认真、诚实、守信等。

她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常识,高校教师要回归本分,而她也始终回归初心,帮助学生收获更多。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并不是高校教师非做不可的事。可是,每当有学生找到高颖时,她总是不忍心拒绝,加班加点、牺牲自己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指导竞赛是家常便饭。

“名利适可而止,精神上的愉悦、成就感,更让我动容。”回忆起与学生们相处的点滴,高颖说,“我过生日的时候,有学生送来特制的相册、留言本。忙到忘记吃饭的时候,总有学生主动过来询问:‘高老师,要不要给您带饭?’”。“作为教师,最大的光荣就是学生的认可,最大的快乐就是学生的成就!”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颖认为,培养创新型林业工程类人才,一定要立足“课堂教学”,实现“以赛促学”。“知识传授和专业兴趣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应用学科注重实例,寒暑假高颖穿梭在木结构的企业里实地研究,因此,她常会结合国家标准制定、行业里发生的新鲜事授课,这“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木结构虽然在国内是相对冷门的专业,但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堪称最为辉煌,故宫就是其代表作之一。然而,如今木结构建筑在北美、日本已是社会共识,在国内却面临着建筑乃至相关教育的“断代”。木结构专业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扬木结构文化的责任感。

“课后,来问问题的学生特别多。那种从心底被激发出来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能积累创意,形成创新。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一结合,就产生了节能、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高颖说。

“有了idea,才算赢了一半,而设计方案的实现才能赢下另一半。”培养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刀真枪做比赛”是高颖指导的参赛队伍持续获奖的一个秘诀。她指导的参赛队伍都有两个共同点:主力队员都有木结构企业实习的经历,少则一个月,多则近三个月。并且,他们几乎都参与了高颖的科研项目,在科研训练中得到实战锻炼。

每次比赛后,高颖都能明显感受到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乃至品德品质上的脱胎换骨。“作为一名教师,最后还要回归梦想。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己的偶像。我相信未来可期!”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342318.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教师 北京林业大学 高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