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现场|后疫情时代,民众心理恢复问题不容忽视——记“新冠肺炎-心理护理”主题访谈会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8-14

来源: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新冠疫情带给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时,带来的心理创伤同样不可忽视。在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重症大会第五天下午,以“新冠肺炎-心理护理”为主题的访谈会在线上正式召开。

会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叶向红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熊杰护士长主持,内容由“疫情之下”和“面对疫情”两方面组成,分别从“新冠患者”、“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三个群体展开访谈,并通过学术讲座为后疫情时代民众的心理恢复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左至右分别为熊杰护士长、易凡教授、朱舟教授、张晨艳博士)


在“疫情之下:患者的心理挑战”环节,武汉市中心医院易凡教授,以患者的角度,讲述了他感染新冠病毒以来的抗疫历程。“现在回忆起来,接受气管插管后的一个月,我几乎没有记忆了。”尽管在人前表现得很坚强,但朋友手机里的他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照片,现在还是不愿多看。“目前我的体力在逐渐恢复,希望尽快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名医生,当了一回患者,今后在临床上就更能理解患者、服务患者了。”他乐观地说。


(熊杰护士长、孙颖洁女士)

易凡教授的爱人孙颖洁女士作为患者家属,参加了第二轮“疫情之下:患者家属的心理挑战”访谈环节。得知爱人病危的那一刻,她觉得天塌下来了。“但我不能增加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有全国最好的重症专家和护理团队在救治易凡,我必须调整心态,振作起来。”孙颖洁说。熊杰护士长表示,易凡教授和他的家人,能在新冠面前保持镇定,从正向的视角看待疫情,这种乐观、坚强的品质,是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熊杰护士长与张永强护士)

接下来是“疫情之下:医护的心理挑战”环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勇强护士参与了访谈。作为一名本土抗疫的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承受了太多心理压力。“疫情期间,我第一次遇到吃安眠药才能睡着的情况——但每天晚上最多睡四个小时。”他说,这是一段很痛苦的经历,但平时工作丝毫不能懈怠,重症病房里的护士就是消防员,哪里发生危险就去哪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舟教授表示,抗疫期间,护士们付出了很多,但经此一役,相信民众也会看到护士这一职业的伟大之处,从而提升护士的社会地位。



最后,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晨艳博士,以“疫情后的心理调适”为题展开了学术分享。她指出,危机后的压力和哀伤反应是正常人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当人出现睡眠障碍、胸痛紧压感、恐惧、紧张、冷漠、思考失序、价值怀疑甚至自杀等情绪或反应时,就需要重视起来,通过保证饮食和睡眠、适当休息、调节自我情绪、亲友情感支持和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改善个人心理状况。“首先要接纳自己,允许自己负面情绪的存在,然后逐步通过科学的方式排解,修复心理创伤。一方面是自我调整,一方面是社会支持,总之大家都要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张晨艳说。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会议官网

来源:zhongzhengyixue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EzNTUyMw==&mid=2651018952&idx=7&sn=f14f4d2dfd7d59149773079fb0092a59&chksm=f3d52484c4a2ad92b63c3f6570a184657efeab63261de689e1b288c9a2c93ce29a7422f779b7&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患者 教授 心理 疫情 熊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