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造就时代新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8-24

来源:汕头科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青年学生不仅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伟大壮举,而且积极听从党和政府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疫情防控,充分展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在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重解决青年学生的“知”“信”“行”问题,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高校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青年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因此,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本质。一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高度统一。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接受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检验是否爱国的重要标准,爱国就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因此,必须坚持爱国与爱党高度统一。二是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爱国主义是鲜活的、真实的、具体的,没有离开国家制度的抽象的爱国主义。爱国就要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筑起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长城。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一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二是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使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三是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四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五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青年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守好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守好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各门课程教学的“载道”和“渗透”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创新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价值认同规律,实施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坚持知识灌输和启发教育相结合,强化双向互动交流,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境;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启发思考,自己教育自己,逐步认知、理解并在情感态度上认同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主义内化成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自觉行为。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多重平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配合,要搭建多重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教育网络,既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化;也要利用家庭教育的渗透功能,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熏陶功能,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大众化。要注重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载体宣传爱国主义理念,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活动日等有利时机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全媒体时代,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要重视网络、微信、微博、QQ等新兴媒体,推进媒体融合,使其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新平台和新力量。[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项目“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引领思政课信仰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号:TJSZZX17-025]

作者:张雅光 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END-图文转载自:宣讲家网

来源:stkp123 汕头科普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I4NzE3MA==&mid=2650463644&idx=2&sn=1c6aa999f316bce13ba486ec0a955cb6&chksm=834d1271b43a9b673e43e65f63924033d1c6682316e34755eaf60837205e27fce31ca7811290&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广东省 广东汕头市科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