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基于双芘自组装纳米材料的体内自组装、转化及生物医学效应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3-29


自组装纳米材料作为高效诊断的治疗试剂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特定的肿瘤微环境下,纳米材料具有增强渗透和滞留(EPR)效应,即被动靶向机制,因此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体内自组装”策略用于体内原位构筑自组装纳米材料,而自组装过程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调控。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王磊研究员发展了一种双芘分子(BP)作为多功能建筑模块来对体内自组装的概念进行验证研究,BP分子在单体状态下无荧光,而在聚集状态下有荧光出现。通过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BP和其两亲衍生物能够在水溶液中自聚集成纳米颗粒。XRD分析证实,形成J型聚集体可以观察到典型的BP荧光发射,在水中,BP自组装成J型聚集体,使荧光增强了大约30倍。BP单元可以从单体状态到聚合状态进行可逆的控制,此外,BP纳米颗粒可以转化为纳米纤维。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条件的自然刺激下,酶、pH值和氧化还原可以实现原位自组装,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靶向、积累、滞留/释放等过程以及诊疗剂的精准递送。除此之外,自组装BP纳米颗粒具有点亮的荧光信号,可用于监测体外和体内的自组装/解组装过程。

20190329100344_099134.jpg

最近,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王浩研究员、王磊研究员和中南民族大学的李香丹教授总结了关于BP单元在生物环境中聚集时的荧光特性和发射机制。BP纳米颗粒表现出大双光子吸收横截面2.8×105 GM,而在所有报道的双光子造影剂材料中,BP的双光子吸收界面值最高,在用于双光子荧光成像的模拟组织中,BP的穿透深度可达1600 μm。BP除了从纳米颗粒到纳米纤维的转化,针对性的对尺寸、表面电荷和形状进行了调控,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条件下更精确地调节纳米材料的体内转化。对于这个体系的研究,他们总结出组装/聚集诱导滞留(AIR)效应,这种效应反映了生物活性纳米材料在目标区域中的积累和保留;(2)转化诱导的表面粘附(TISA)效应意味着大部分BP-多肽纳米颗粒在与特定受体结合后转化为细胞表面的纳米纤维入胞,而通过传统内吞作用入胞的纳米颗粒大大减少;(3)将BP-多肽纳米颗粒转化为肿瘤微环境中的纤维,表现出高积累和长保留,揭示转化增强的积累和保留(TEAR)效应。利用这些特殊的效应,他们可以有效地将材料输运到病灶部位,实现“人工细胞外基质”的在体原位构筑,有望实现药物的精准高效递送,同时,“围而不打”限制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为肿瘤诊疗提供了新的诊疗策略。

20190329100344_0b7d9f.jpg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南民族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贺平平。

该论文作者为:Ping-Ping He, Xiang-Dan Li, Lei Wang, Hao Wang


来源:X-molNews X一MOL资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xNzg4Nw==&mid=2657608578&idx=6&sn=2658c9503997984df3d11a0e2f629b37&chksm=80f7ca52b78043445749b57b139839d89058ee608591e72dc81de2f8f6b49983e62a143b6b11&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纳米 生物医学 分子自组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