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多维结构协同构筑柔性复合薄膜钠离子电池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01


智能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将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作为电子设备的动力来源,柔性二次电池的研发极为必要。目前,人们在柔性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星、LG、松下等知名企业均推出了柔性锂电池的商业化原型机。然而,考虑到锂资源储量有限和消耗日渐增加,成本问题或将成为限制常规及柔性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

非锂基电池,尤其是以储量丰富、成本低的钠元素构筑的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极有潜力替代锂离子电池,而柔性钠离子电池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作为核心部件,高性能柔性电极决定着钠离子电池的性能如容量、倍率及循环稳定性等。然而,其构筑面临着两个主要挑战:其一,电化学性能亟待提高:Na+的半径(1.02 Å)远大于Li+ (0.76 Å),且在电化学反应中扩散速率较慢。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是保证大量、快速、稳定存储钠离子的关键。其次,机械性能有待改善:当前基于碳纳米材料、金属箔、MXene等基底构筑的柔性电极多表现出一定的弯曲性:但为满足可穿戴电子器件,柔性电极需满足多方面的应力应变要求,如可弯曲、卷曲、扭曲及折叠等。

针对上述问题,济南大学的原长洲教授课题组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楼雄文教授课题组合作,以一维铁基配位聚合物纳米线和二维石墨烯为前驱体,通过原位硫化过程构筑了具有多维结构的Fe1-xS纳米颗粒填充多孔碳纳米线/石墨烯(Fe1-xS@PCNWs/rGO)复合柔性薄膜电极。零维Fe1-xS纳米颗粒被配位聚合物热解产生的一维多孔纳米线包覆,抑制了活性组分的体积膨胀和多硫化物的流失;二维石墨烯片层不仅为电子、离子传输提供了路径,而且协同一维纳米线赋予自支撑电极优异的机械性能。

20190401120411_b95b4d.jpg

图1. Fe1-xS@PCNWs/rGO薄膜合成示意图及柔性展示

得益于多维结构的协同作用,该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储钠质量及体积比容量。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经100次循环后,不同面载量(0.9-11.2 mg•cm-2)薄膜电极的性能为573-89 mAh•g-1,远优于纯相Fe1-xS及Fe1-xS@C。同时,薄膜电极展现出较高的体积比容量,在0.2-5 A•g-1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424-180 mAh•cm-3,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很多碳基或金属硫化物/碳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作者以其为负极,以NVP/rGO为正极,通过对正负极活性物质单位面积负载量的调控和电压区间的优化,成功组装了具有较高容量及机械性能的柔性钠离子软包电池。

20190401120411_bb7f8e.jpg

图2. 薄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测试及以其为负极构筑的柔性钠离子软包电池

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期以Back Cover的形式发表于能源类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文章第一作者是济南大学的青年讲师刘洋。

该论文作者为:Yang Liu, Yongjin Fang, Zhiwei Zhao, Changzhou Yuan, Xiong Wen (David) Lou


来源:X-molNews X一MOL资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xNzg4Nw==&mid=2657608582&idx=7&sn=501024b51eeb16deafd3bf7375c255f6&chksm=80f7ca56b78043406889b12d7af8f9dfaf9c080f34bfdbba8fa02b0b478df0c84f59b562fae8&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电池 柔性电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