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上海交通大学冯新亮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11

来源: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近日,欧洲科学院(EURASC)传来喜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冯新亮新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对冯新亮教授的成功当选表示衷心的祝贺。



冯新亮教授,是隶属于欧洲科学院材料科学部院士。他是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讲席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因为在石墨烯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他与德国科学家克劳斯·米伦共同分享德国2017年度汉堡科学奖。2019年3月22日,《Nature Chemistry》杂志以“Charting a course for chemistry”为题发表了纪念创刊十周年的专题论文。杂志特邀了全球50余位知名化学家共同撰文,提出化学各领域的挑战性问题,为面临的重要挑战及其演变方式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蓝图。冯新亮教授受邀作为署名作者,提出合成化学领域的挑战性问题。合成化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开发有助于应对当前社会挑战的变革性物质材料。从而可以更多地使用可持续能源、智能制造或健康信息学。这种材料的成功合成将可用于传输电子、自旋、离子和光子且具有神秘物理或化学性质的新型凝聚态物质,一直是化学合成的目标。


个人简介

冯新亮,男,1980年生于安徽歙县,2001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深造,2008年获博士学位。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首席教授、在德国获得化学学科终身教职的华人第一人。2011年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研究兴趣方向:

基于芳香耦联的有机合成方法学,共轭pi-体系分子的有机设计和合成,基于pi-体系分子的超分子化学,二维纳米石墨烯的合成研究,盘状液晶分子的合成和自组织研究,设计合成共轭寡聚物和高分子以及在有机电子学器件的测试和表征研究(主要基于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 管和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宏量制备高质量二维石墨烯材料研究,合成水溶和油溶可加工石墨烯研究,基于石墨烯的维纳米能源材料和电子 器件研究,基于石墨烯电极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和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应用研究,有机和高分子多孔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诸氢和催化材料) ,可控纳米结构功能碳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储存和转化的应用研究(主要基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光解水,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和催化剂的研究)


主要荣誉和奖励:

●董氏东方奖学金: 上海交通大学(2003)

●玛丽 居里夫人奖学金,(2005-2006)

●国家优秀留学生奖,(2007-2008)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2009年度青年化学家奖

●第三届欧洲青年化学家奖 (决赛选手,2010年)

●《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2010年度最佳审稿顾问(2011年)

●德国巴斯夫创新碳材料研究中心高级研究顾问(2012)

●欧盟FET Young Explorer (2012)

● 欧盟研究理事会(ERC) 资助创业奖(2012)

●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大项副首席科学家(2012)

●Advanced Materials顾问委员会委员(2013)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 ( 2013)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顾问委员会委员 (2014)

●Chemistry 一An Asian Journal 编辑委员会委员(2014)

● 高引用科学家(汤姆森路透2014)

●ChemComm新兴科学家奖(2014)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14)

●ChemNanoMat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5)

●Energy Storage Mater ials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5)

●化学材料领域高引用科学家(2015)


主要发表文章:

到目前为止,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在国际顶尖化学和材料学术杂志(影响因子>10)J. Am. Chem. Soc, Angew. Chem.Int. Ed,Adv. Mater, Nano Letters等发表共计100余篇,其中Nature 1篇,Nature Materials 1篇,Nature Chemistry 1篇,Nature Comnunications 8篇。

来源:学研汇


∆ 点击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

CSMNT2019会议邀请函

鲍哲南——柔性电子皮肤:电子元器件的未来

MEMS:万物智联技术关键

与Science、Nature共谋,戏耍全球学者,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CSMNT2019招商方案

MEMS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年轻有为——他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Science》子刊:新型纳米机器人可进入活体癌细胞

啥卡了我国的脖子?这35项卡脖子技术,只是冰山一角!

炫酷!南开大学开发出可伸缩的蚕丝智能织物

版权及责任声明

1.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担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仅供读者参考,读者根据本文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其基于实际情况及其独立判断做出的,作者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2.本文部分数据、图表或其他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其他公开发表的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出处。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并及时处理。

3.本文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涉及商业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后果由您负责。

4.本文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或未按照要求格式转载,作者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本文或其他服务,请联系小编,并注明“媒体合作”。

来源:csmnt3301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M3NzEwOA==&mid=2652094084&idx=2&sn=e5d21a5323d024efa115dbb2db86b02d&chksm=84423affb335b3e9dad27266f0564fbbd4ec7851ad5243baa93988f3a5e6d0d771db120f96f4&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上海交通大学 欧洲科学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