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雌性才有情绪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6-03

20190603080515_b5ea5f.jpg

 图片来源:ISTOCK.COM/GOINYK

“女性,而不是男性,常被描述为‘受荷尔蒙影响’或‘受情绪影响’,这是一种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影响的、过时的刻板思维。”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系神经解剖学与行为实验室助理教授Rebecca M. Shansky在近日出版的《科学》上撰文指出。

人们曾认为,循环系统中的卵巢荷尔蒙会令雌性受试者的数据变得“较为混乱”。而这一观点持续影响着当今实验室动物的实验设计,因此所用动物基本为雄性,尤其是在神经科学领域。

“科学家无意识地将陈旧的性别偏见应用到他们看待雌性动物的方式上。其结果是,人们认为荷尔蒙使雌性动物变得过于复杂而无法进行研究,因此他们将雌性动物排除在研究之外。”Shansky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当我们从雄性的视角看待雌性时,会错失雌性面临的关键风险。”

心理学“误解”

“男人是简单的,女人是复杂的。”这也许是人们对人类心理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之一。

性别心理学者认为,这种观点至少能追溯到19世纪,当时长期存在的“女性不如男性”的观点开始被抛弃,作为回应,关于性别的生物学理论被重新构建成这样一种叙述:女性大脑的突现心理属性是“敏感性、感知敏锐性和情绪性”,并不比男性大脑更弱,而是互补。

Shansky表示,这就把女性框定为无序、不稳定,相比之下,男性为理性、有序,从而维护了父权制。而100多年后,这一观点不仅影响着社会对女性的看法,也影响着生物医学科学家如何对待动物研究。

“因此,认为女性的性格是卵巢活动的直接产物的观点今天依然存在。在社会和文化层面,这种刻板印象存在于政策制定、招聘和教育中,对所有人都造成了伤害。而由于这一理念已渗透到临床前动物研究的实践中,因而也带来了一个公共卫生问题。”Shansky说。

例如,这一问题在与情绪和焦虑性疾病有关的行为学研究中尤其棘手,因为女性重度抑郁症和创伤后紧张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比男性高两倍。

实际上,有关动物发情周期会令雌性受试者的数据比雄性更具可变性的观念,素来被认为是非常合理的假设,因此其在2014年前一直未受到科学检验。

2014年,科学家对发表的神经科学文章所做的荟萃分析显示,雌性小鼠的数据变异堪比雄性小鼠,而这与雌性小鼠的发情周期无关。

实际上,雄性小鼠有时的变化程度更甚于雌性小鼠。尤其是当雄性动物处于群居状态时,它们会建立一种支配程度等级,即处于支配地位雄性的睾酮浓度会比受支配雄性平均高5倍。

“奇怪的是人们忽略了证据确凿的事实:男人也有激素和情绪。”Shansky说。

把雌鼠放出来

2014年,发表在《神经科学和生物行为综述》的一篇论文打破了固有观念。这篇论文的名字便是《将雌性小鼠用于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

当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系的Irving Zucker及同事指出,雌性小鼠在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代表性不足基于这样一种假设:雌性在本质上比雄性更多变。因此,科学家认为必须在雌鼠发情周期的4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测试,才能产生可靠的数据。

Zucker等在293篇文章的荟萃分析中,对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的行为、形态、生理和分子特征进行了监测,而不考虑发情周期阶段,结果显示,雌鼠的变异性并不明显大于雄鼠。在几个性状上,雄鼠变异性甚至明显大于雌鼠。

因此,研究人员表示,利用雌鼠进行神经科学研究不需要监测其发情周期。“在生物组织的各个层次上,性别差异普遍存在,以及将从雄性获得的研究结果概括到雌性身上存在的局限性,都支持在大多数研究方案中应常规纳入雌性啮齿动物。”Zucker写到。

于是,美国在2016年推出了“性别作为生物变量”(SABV)指令。相关拨款机构也开始要求资金接受方在动物研究中需同时使用雌雄两性动物。

然而,由于SABV指令并未明确指示如何将两性动物整合到实验设计中,某些神经科学家选择采取“折中性”方案,即先在雄性中进行研究,接着再用在雄性中的发现处理雌性中的相同问题。

科学需要公正

但Shansky认为,这种策略是“危险的”,因为它延续了一种过时的、性别歧视的、在科学上不准确的观点,即将雄性动物的大脑视作圭臬。

“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以公共卫生的名义进行的研究不应给科学带来偏见,科学应该是客观的。”Shansky对《中国科学报》强调。

研究人员必须遵守该指令,不要让过时的性别成见使他们的研究方法偏离严谨的科学。Shansky提到,科学家应该试着认识激素对雌性动物是否比雄性动物更重要,并从设计实验的方式上消除这种偏见。

“雌性并不比雄性更复杂,荷尔蒙并非动物研究中 ‘只有雌性才有的问题’。我们需要停止用这种方法对待雌性动物,并努力在包括两性在内的动物研究中做到包容和公正。”她说。

相关论文信息:

DOI: 10.1126/science.aaw7570

DOI:10.1016/j.neubiorev.2014.01.001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6/346478.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动物 神经科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