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群英谱】用奋斗写下青春诗篇——我区青年科研骨干奋发有为展风采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7-02

来源:广西科协


让八桂大地壮起来、美起来,核心是发展,关键靠创新,根本在人才。近年来,我区一批青年科研工作者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为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林春伟 把脉建筑安全让百姓用得放心


林春伟向记者讲述科研经历(图片来源:北京科技报)


“我是干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这一行的,通俗地说就是‘建筑医生’,给房子、道路、桥梁等建筑把脉看病,做全身体检,有病就治病,没病就做好预防,保证它们健康安全,让老百姓用得放心。”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林春伟谈起本职工作满脸的成就感。

  

随着城市的扩张,道路延伸、桥梁架设、高楼矗立……这些新建工程每一道关键工序的质量把关,林春伟和同行们都要通过现场试验、数据采集和分析计算,给出工程合格与否的评判,确保工程安全。

  

随着岁月的变迁,既有道路、桥梁和建筑物老化了,如何维护、修缮?林春伟和团队通过实地查勘、采集数据和分析评估,给出切实可行的维护和修缮建议。

  

深大基坑开挖,会不会对周边建筑产生影响,如何做好防范措施?房屋“上了年纪”需不需要加固?老旧房子想加装电梯,应该怎样改造……林春伟经常要解答这样的疑问。

  

工程质量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牵扯面广,涉及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如果数据不精准鉴定不科学,后果不堪设想。检测数据的公平公正是建筑质量的生命线,基于这一认识,林春伟坚决死守底线。一些事前管理不善而出现质量问题、事后又想蒙混过关的施工方,对质量检测工作人员或实施威逼利诱,或说情请托,可是林春伟只认一条:工程安全底线坚决不能突破,无论多大压力和利益都绝不屈从。

  

高高的脚手架、闷热的桥梁箱体、灰尘滚滚的路面……这些场地都是林春伟的工作场所。日晒雨淋,风吹雨打,长期坚持一线工作的林春伟收获了古铜色的皮肤和矫健的身手。高墩桥梁施工控制时,为了测量桥墩四角的坐标,需要爬上100米高的滑模支架,“这是技术活,但也很考验人的胆量。”林春伟笑着说。

  

桥梁动静载检测一般都是在晚上开展,因为晚上温度稳定、受干扰少且不影响人们出行,为此林春伟会不定期上夜班。南宁市清厢大桥通车前,林春伟和团队连续熬了多个通宵,使这条南宁市大动脉顺利通过检验,按时通车。

  

林春伟在科研方面同样毫不逊色。

  

随着国内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吨位、超大吨位基桩被使用在工程中,如何检验大吨位、超大吨位基桩的承载能力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6年林春伟开始进行探索。他对自平衡法进行系列研究,2009年主编了《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并于2016年12月进行修编。自平衡法技术在广西的应用,解决了单桩承载力大吨位、受场地及客观条件限制无法采用传统堆载法检测的实际技术难题,单桩承载力检测能力达10000吨以上。

  

林春伟亦看到,由于自平衡法有其适用条件的局限,堆载法在基桩承载力检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2015年他创新方法,改良传统堆载平台,平台采用“主梁+次梁+分布梁”三级梁体布置,解决了大吨位桩基的检测难题。随后,他推陈出新,采用“主梁+次梁+分布梁”三级梁体的布置,在关键位置设置副支墩,使平台吨位提高到8600吨,这项发明,使林春伟团队的传统堆载平台吨位稳居国内最大、国际领先地位。

  

2016年,林春伟凭借跨学科知识优势,将斜拉桥的工作方式灵活结合到堆载平台中,发明了“分垛堆载法”,使平台吨位超越10000吨级变得极为轻松,并因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林春伟带领团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目前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编广西地方规范5部,参编1部国家行业标准。


杨程 玩转大数据支持精准扶贫


杨程(右一)向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左一)详细介绍数据比对系统(图片来源:广西计算机学会)


脱贫攻坚工作在八桂大地紧锣密鼓地推进。如何甄别贫困户,让真正的贫困户获得及时必要的帮助,是我区脱贫攻坚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广西计算机中心软件事业部经理、高级工程师杨程玩转大数据,率领团队两星期完成了广西精准扶贫财产检索数据比对系统等三套软件的设计,有效提高了扶贫的识别精准度,在广西精准扶贫工作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2015年广西计算机中心收到广西扶贫办的委托,请软件工程师在一个月内研发一套能够精准识别贫困农户的比对系统。杨程领命出征,组织团队争分夺秒开展研发工作。“这是全国首次在标准化建档立卡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绝对不能松懈和怠慢。”

  

要甄别农户是不是真正的贫困户,只能从其财产登记数据入手,再用软件加以层层把关严格筛选。开发初期,杨程按扶贫办的要求,计划将600多万农户2000多万人的信息用3天时间录入数据库。然而数据录入才进行了一天,原有的建档立卡系统就因承载不了25万一线扶贫工作人员同时传输海量信息而崩溃了。

  

没有数据根本没办法甄别。3天的任务时限摆在那里,杨程只能使尽浑身解数消灭“拦路虎”。他带领团队另辟蹊径,放弃原有的建档立卡系统,选择了最原始也是最快走出困境的方法——设计excel表格导入数据。

  

有了新办法还得赶紧教会乡村的扶贫工作人员怎么使用。杨程拖着疲惫的身躯,马不停蹄地继续编写使用通知和操作说明。

  

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继续如影随形。杨程攻克数据导入软件后,又继续用一周时间将数据比对和纠正两套系统拿下。庞大的信息量加上不太熟悉的电脑操作,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各种各样的疑问和咨询,五花八门的问题纷至沓来。“那一周时间里最辛苦的工作不是软件开发,而是接电话。”杨程告诉记者,连着几天他和团队工作人员的手机差点被打爆。

  

杨程对数据纠正和比对时发现,有的农户刻意隐瞒自己的实际资产,导致数据错误率高达30%。甚至出现了农户在“A”县买房,却成了“B”县贫困户这样的情况。杨程立刻把问题反映给了扶贫办。如何跨县跨部门严格把好数据关?

  

为了织起一张数据筛选甄别网,杨程和他的团队在相关单位的数据库间来回奔忙,将涉及到农户信息数据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整合。由于农户的个人数据是保密的,加上不同部门、不同县份存储数据的软件不一样,在提取各单位的数据时,杨程只能不厌其烦地进行沟通协调。杨程及团队白天穿梭在各县,通过实地举办操作培训会、电话指导等方式教会各地工作人员提取数据,晚上则争分夺秒地对数据进行识别、加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状况整整持续了一个月。杨程和团队的埋头苦干换来了广西精准扶贫财产检索数据比对系统高效率运行,成功剔除了60多万的非贫困人口。


来源:《广西日报》2019年6月24日第八版

编辑:潘凌 陈美静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来源:gh_8e27a64ecae7 广西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kxMjk5NA==&mid=2247487407&idx=3&sn=848db7b50a724ccf93f140a4c1440453&chksm=ea2ff2e2dd587bf430fefdb5a2a14761d11e8d3b209b8a48bc46efe89d66a3d91e533745c7d7&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技 杨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