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发祥地(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7-16

来源: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R

作者介绍:崔吉俊,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主任,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少将军衔。长期从事航天发射试验工作,参与组织指挥了从“神舟一号”至“神州十号”等重大航天发射和导弹武器试验任务。


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在戈壁深处,掩藏着一座神秘的航天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楼房整洁,街道宽敞,树木葱茏,湖水荡漾,绿草茵茵。在发射中心场史展览馆入口处赫然写着:“追忆激情岁月,缅怀先辈业绩,仰望历史丰碑,聆听时代回声,无不让人感到历史的凝重和心灵的震撼。那偌大的发射场,就是一部航天人倾情奉献的史书;那腾飞的导弹、卫星和飞船,就是一卷撼人心魄的航天史诗!这里,永远铭记着那些昨天默默开拓的英雄,承载着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前来游览的人群络绎不绝。他们伫立在高高的发射塔前,捧起戈壁滚烫的沙石,徜徉在踏过无数坚毅脚步的街道上,追忆,沉思,那段共和国拓荒的峥嵘岁月立刻浮现在眼前,令人心潮起伏,流连忘返。

上世纪50年代,刚刚解放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盼望早日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年5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导弹的决定,批准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同时,根据中苏两国间的相关协议,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勘建导弹试验靶场。

1957年底,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导弹试验靶场,进而展开靶场的创建工作。以时任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为首组成的勘察队,分别勘选了陆上和海上试验靶场场址,于1958年2月25日将选场勘察报告呈送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面前。26日毛泽东主席批示:“小平同志,此件请书记处处理。”经书记处研究后,邓小平总书记于3月3日签署:“书记处已同意,送陈云、陈毅同志阅后,退军委。”至此,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建设中国第一个陆上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历史选择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一片不毛之地,告别多年的沉寂,告别历史的烽火狼烟,即将奏响惊天雷霆。


(1958年,中国确定在酒泉以北的戈壁滩建设中国首个火箭发射基地)


陈士榘上将统帅近10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戈壁深处,将士们在这里展开国防尖端科技工程大会战。

工程规模宏大,建设项目繁多,技术复杂,又因建设地点处于戈壁荒漠之中,交通极为不便,施工条件很差。创业者们发出:“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抗争。他们住帐篷,饮苦水,吃干菜,顶风冒沙,战天斗地,用最原始的铁镐钢钎等工具,进行最为尖端的武器试验工程建设,他们依靠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和滚烫的热血,硬是在这片荒芜之地开辟出生命的特区。仅仅两年零六个月,中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便在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初露峥嵘,苏联专家至少十余年才能建成发射场的预言,被英雄的建设者们奇迹般打破了。

缘于部队通信代号,新建成的场区命名为“东风”,由此称为东风基地。东风基地,东风人,这是一个崭新的名字,注定要创造惊天动地的辉煌。曾经的边关烽燧,曾经的金戈铁马,在新时代迎来一支播火放星的队伍。

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屈不挠;他们树雄心,立大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困难,猛攻尖端技术。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好靶场,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导弹试验任务。在那段物质极其匮乏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勒紧腰带,兢兢业业,钻技术,查资料,进行试验和技术革新,对导弹技术资料反复钻研,开展设计,取得一项项崭新的成果。在短时间内,这支队伍就基本掌握了导弹试验的组织指挥和测试操作技术,为独立进行导弹发射试验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1960年,基地决定发射苏制导弹,正当厉兵秣马的关键时刻,苏联专家组长以中国液氧燃料“不合格”为由,拒绝用中国生产的液氧发射导弹,并提出使用苏联的液氧。迫于无奈,中国只得向苏联紧急订购液氧。这样,原定的发射计划不得不推迟。后来,苏联又借故拒绝提供液氧,直至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在基地工作的69名苏联专家分批回国,也未见到他们提供的液氧。

国际风云激荡,动摇不了中国人民发奋图强的意志和决心。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上说:“苏联想用卡燃料的方法,把我们的火箭事业扼杀在摇篮里,那是办不到的。”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志气,一定会用国产燃料把导弹送上天。当时的基地司令员,也就是红军长征时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营长孙继先拍着桌子说:“他们能搞导弹,咱们就搞不出来?老子就不信这个邪!”这群“不信邪”的基地官兵和导弹研制生产人员共同努力,于1960年9月10日,利用国产燃料将首枚导弹发射升空,按预定弹道飞行七分钟,准确命中目标。这是在中国国土上由中国发射人员独立操作成功发射的第一枚地地导弹,人们激情欢呼,热泪盈眶。


(1960年底,聂荣臻元帅在基地视察。从左至右:聂荣臻、孙继先、栗在山  图源:人民网)


首战告捷,接下来就是发射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导弹。1960年11月,聂荣臻元帅亲临发射场,为发射试验剪彩。担负导弹测试、加注和发射任务的指战员们,不畏严寒,沉着操作,表现出熟练的操作素质和处理射前故障的能力。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73天,即11月5日,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成功,准确命中目标。聂帅在祝捷会上高兴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用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自己的导弹了。”

奇迹还在继续。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些外国领导人在震惊之余,认为中国虽然造出了原子弹,但用来运送原子弹的导弹还未形成实战能力,只有把导弹与原子弹相结合,才能组成有实战价值的导弹核武器。他们认为中国至少五年内搞不成“两弹结合”,因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的国家,用了13年才获得成功。但是,他们大概低估了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能力和魄力。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奇迹。


(为“两弹结合”事业而奋斗  图源:装备科技)


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即将实施。这是创造奇迹的时刻。发射导弹核武器不能有丝毫闪失,一旦发射失败,就等于在自己的头顶上扔下一颗原子弹。经过精心准备和多次模拟试验,1966年10月27日,核导弹的发射程序准时进入“1小时准备”。在地下发射控制室里担负发射任务的七勇士庄严宣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10时10秒,导弹点火起飞,完成预定弹道飞行,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一个巨大的火球辐射出耀眼的光芒,蘑菇云升腾而起,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巨大的蘑菇云在远处腾空而起,人们欢庆胜利。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取得的一个新的伟大成就,也是东风基地为国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外电评论:“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撼了全世界。”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东风基地成功完成我国近程、中程和远程地地导弹试验,发射试验技术也获得快速进步。1980年,党中央决定向南太平洋试验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任务代号为“580”。无疑,这对东风基地又是一个严峻挑战。这次发射,火箭射程远达9000公里,是我国首次跨越国土的火箭飞行试验。发射前,新华社受命对外发布了公告。过去,我们的发射试验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实施,这次一公告,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中国,注视大西北的东风基地。规模大,要求高,战线长,协作面广,组织指挥和技术协调复杂,是这次发射任务的显著特点。东风基地要求全体参试人员全力以赴,鼓足干劲,严格执行命令,严守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准确无误,确保任务圆满。

5月18日10时,第一枚运载火箭在2号发射阵地点火升空,飞行中火箭和弹头各系统工作正常,弹头落入预定海域,各种测量设备获取了完整的试验数据。戈壁上人声鼎沸,太平洋浪花飞溅,中国拥有了成熟的远程运载火箭。“580”一战,壮我国威,壮我军威,大戈壁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gh_40c9ebaca480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R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M4OTAyMQ==&mid=2247484193&idx=1&sn=3204e864cd705436a97c0ec2ec56ea7d&chksm=e860b813df173105531412160f7e9a72fe4443cf71df792ad227f3db092a7332c6b58c9e7dd4&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导弹 两弹一星 武器 酒泉 东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