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华: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8-14

20190814000148_c794d0.jpg

耿国华

从教四十多年来,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耿国华取得过很多荣誉,但让她颇有成就感且记忆深刻的,还是去年在杭州举办的2018中国计算机大会上的一幕。

一名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来到她面前,说:“我认得您,您是耿国华老师。”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招呼,耿国华有些诧异,但随即她又听到这名学生说“我在慕课上听过您的课,讲得真好。”

“其实,我挺在意后面这句话的。”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耿国华爽朗地笑道:“不管是不是本校的学生,自己教的课都能得到认可,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感。”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

温文尔雅,这是耿国华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与之经年累月相伴的同事眼中,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娘”。

“有一天凌晨2点,耿老师把我叫到她家里去赶材料,早晨7点,我们又坐班车去学校上课。”该学院教授陈莉与耿国华住在同一栋楼,和其他同事一样,她们时常要一起整项目、赶材料。“我记得非常清楚,曾有一位老师告诉我,有一天晚上去耿老师办公室的时候,看到她正在加班写代码,而她的孩子已经在旁边的地上睡着了”。

实际上,耿国华多年来几乎每天工作都超过12小时,晚上11点前离开研究室的时候也很少。不过,即使再忙,坚持给学生上课也是她雷打不动的事。用陈莉的话来说:“有时候,我们因为耿老师太忙,不让她去上课,她还会跟我们急。”

“作为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学。而且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在它上面投入更多精力。学生能力的提升,是一名教师价值的体现,我们也应该将其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耿国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虽然平时在大家面前展现出的多是温婉形象,说话语速也非常舒缓,但在讲课时,耿国华却像换了一副模样。

“耿老师讲课的时候很有激情,尤其是讲到算法部分,不仅思路非常清晰,语速也会快一些,让我们有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她的学生陈小雪说,“在平时让我们修改文档时,耿老师说话又会非常舒缓,让我们尽可能地听懂。”

不过有一次,陈小雪做《数据结构》助教时,由于失误弄错了统计成绩,耿国华因此发了一次脾气。“这让我感觉到,涉及教学的任何环节,耿老师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科研让她常教常新

在耿国华看来,她的成就源于教学,很多科研成果也得益于教学中的收获。

比如,她的第一篇科研论文写的是三叉堆排序,即数据结构中二叉堆排序的一种改进,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其中会牵涉一些相互关系以及对这些模型对应关系的研究。

“最开始,我做了一维数据结构,也就是文本信息的处理,这是陕西省的一个科研项目,然后做了二维图像,最后做到三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项科研最初的动因就是教学需要。”耿国华说。相对于专门去做研究,教学更有意义,因为它涉及很多学生的培养,所能体现的作用更加直接。

虽说如此,但并不代表她不重视科研。相反,她认为没有科研的支撑,教学会存在一种无力感。“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要有研究在里边,特别是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面对的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没有研究就没有引领。”

“如果没有一些新的科研和认识,仍然像过去一样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那就不是称职、有水平的老师。”耿国华说,并不需要把所有研究内容直接拿到课堂上去讲,因为人才培养是有规律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在里边,但研究内容要渗透其中。

比如,她认为当前的计算机系统有三大任务:一是运行更高效,这需要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二是交互更自然,即方便使用,这里涉及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三是系统更聪明,需要人工智能(AI)。

这些知识、技术都不是耿国华在学生阶段所学到的,而是近些年逐渐获得的。但正是因为有这些研究和认识,有这些知识储备,她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

建立世界最大颅面数据库

说到科研,最让耿国华得意的,莫过于颅面复原技术了。

事情要从1996年说起。当时,公安部面向全国征集“九五”攻关项目,从事医学影像研究的耿国华承接了应用颅面复原平台,利用“颅相重合”技术进行无名尸骨的身份认证的项目。

如今,耿国华虽然带领团队取得了莫大的成就,但20多年来的科研之路却饱含艰辛。

“经费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虽然我们可以拿到项目研究经费,但颅面复原技术常常应用于考古、案件侦破等,属于社会公益类应用,不太容易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奖励就非常少。”耿国华说,而且颅面复原采集样本涉及隐私、法律,征集志愿者也是个难题,有些研究团队成员甚至把自己的亲戚、朋友都拉去了。“这个过程当中,依靠人情往往多于依靠政策。”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96年开始,耿国华带领团队建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颅面库,并已采集3000多个现代人样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颅面数据库。

“过去,颅面复原是用针扎在死尸样本上,获取颅面的软组织厚度,再通过泥塑得到复原面貌,一般需要专家根据经验制作完成。”耿国华介绍道,现在,利用CT或三维扫描设备对颅骨数字化,基于现代人数据库来复原面貌,更加科学准确。“这是一种技术进步,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如今,这项技术在公安机关报送的无身源颅骨面貌复原68例中得以成功应用。”耿国华自豪地说,“‘身份认证’是‘颅面形态信息学’的三大应用领域之一,为公安部的刑侦工作提供重要帮助。比如,调查无名尸骨的身份时,可以将三维颅骨数据同失踪人口库中每个人的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有效缩小排查范围,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疑似范围内确定目标。”

除了颅面修复,这项技术在医学、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也大有作为。比如,耿国华带领团队从1997年就开始和兵马俑博物馆合作,做数字化研究,用虚拟修复技术对碎片进行拼接、复原。

2009年,耿国华团队凭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该领域的第一个科技进步奖。但在她看来,她现在所追求的不是某个头衔奖项,而是做几件对社会有贡献有意义的事情。

“‘在培养一流人才的同时出一流作品’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也是矢志不渝的目标。”耿国华说,她的心中有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人物简介

耿国华,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信息处理、数据库与知识库、图像处理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三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国家精品课程两门,主编教材15部,5部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两部被评为教育部精品教材;主持两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8/348671.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西北大学 耿国华 一流人才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