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再快,“人是目的”不能动摇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9-06


timg (57).jfif

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加速创建“智慧校园”。9月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布拟建设无卡化校园等四大重点工程。方案显示,工程分为人脸识别无卡化校园、大数据分析两个部分,可实现功能包括学生刷脸进出宿舍和图书馆、刷脸借还图书、一键查寝和自动查寝、节假日独居宿舍长时间没出宿舍预警等。

媒体报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部分计划引起了该校学生的关注。方案显示,该校将利用大数据分析包括上网时长、时段、网站在内的学生上网行为数据,还将对学生消费数据、成绩数据、社群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有学生对此表示担心:学校收集学生上网行为数据、学生消费数据等行为是否侵犯隐私?如何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向外泄露?

围绕人工智能应用的争议,最近似乎有些密集。就在这几天,ZAO引发的换脸风波持续发酵,至今也还没有完全平息的迹象。

在ZAO的换脸风波之后,再来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们的担心,就会明白,类似担心显然不是多余。而校方初衷之良好,其实也是毋庸置疑,让人脸识别等技术走进生活,可以带来服务、管理上的诸多便利,预示着一个足够美好的愿景。

技术进步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下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渐趋广泛,它向你推荐餐厅,为你进行搭配,帮你筛选新闻,还能替你选择伴侣。如今,在ZAO引发的事件中,你发现它还可以依据你的需求让你过一把“明星瘾”……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或将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爆点,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但站在哲学的高度,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会导致技术走向人类的反面,给人类带来伤害。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但在惊喜之余,也有另一种声音:人工智能对数据的收集和挖掘,会不会侵害个人隐私甚至危害公共安全?如果有一天所有技术瓶颈都被一一突破,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会不会反过来对人类构成威胁?……

即使是好的技术,也可能被滥用,甚至作恶,这并非杞人忧天。2018年国际科技界一个震惊的消息就是脸书公司的丑闻,据报道,当时英国一家政治咨询公司曾在未经脸书公司同意并且未告知实情的情况之下,通过一款问答应用软件窃取了至少8700万脸书用户的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用于非公益目的。

用户的数据之所以富有价值,是因为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数据,监控用户的行踪,分析其购物习惯、个人兴趣乃至其他倾向。如果用于商业,互联网企业借此能向目标用户精准推送项目和广告,而一旦数据泄露,被用于非法目的,后果则不堪设想。

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是目的”这一点都不能动摇。既要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又要确保用户隐私等权利不受侵犯,确保技术不走向人的反面,如何权衡及操作,需要从伦理到法律各方面的细致规范。

针对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马化腾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建立伦理审查制度、成立自律组织、制定行业标准;而在不久前于上海召开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发表演讲时表示,微软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委员会,计划未来推出的每一个人工智能产品都要经过人工智能道德伦理审查。

新技术日新月异,伦理与法治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技术就可能“跑偏”,这应该是一个共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方案引发争议之后,校方回应称学校将就方案进行讨论、公开征求意见,并表示将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尊重和保护师生隐私权和数据安全。

“以生为本”,“以人为本”,AI技术才是人们值得信任的工具。

来源:南方都市报

人工智能 科学伦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