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黄佳琦Angew:低电解液用量下实用锂硫电池的挑战与机遇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9-18

来源:研之成理

20190918161419_b8e298.jpg

▲第一作者:赵梦 ;通讯作者:黄佳琦 ;   

通讯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论文DOI:10.1002/anie.201909339

全文速览

近期,北京理工大学黄佳琦教授团队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期刊上发表题为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wards Practical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under Lean Electrolyte Conditions” 的综述论文。该工作评估了电解液用量对 Li–S 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和经济成本的影响。并根据溶解-沉积和固-固多相转变两种不同的电化学过程,总结了贫电解质 Li–S 电池的挑战和最新进展。

背景介绍

由于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环保等优点,锂硫(Li–S)电池成为下一代电池最重要的候选之一。在过去几年中,Li–S 电池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其实际能量密度仍然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锂硫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受制于各个组件,其中,电解液的添加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高性能的贫电解质 Li–S 电池的构筑对于发挥其在能量密度方面的优势是必要的。然而,由于电化学反应过程依赖于电解液体积,在低电解质/硫比(E/S 比)条件下获得快速的硫动力学、高放电容量和稳定循环性的电化学性能面临着严峻挑战。

本文亮点

该综述系统地分析了电解液用量对 Li–S 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池成本的影响,并根据固-液-固和固-固两种不同的反应机制总结了实现高性能的贫电解质 Li–S 电池的可能策略。该综述强调了低 E/S 比对于实用化 Li–S 电池的重要作用,并为 Li–S 电池的基础和工程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图文解析 

20190918161419_bc54fd.jpg

▲图1 低电解液用量的 Li–S 电池代表性工作的时间线

Li–S 电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高载硫正极的构建和优化上,贫电解质 Li–S 电池在科学或工程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过去的五年中,针对 Li–S 电池中的 E/S 比的研究才逐渐出现(图1)。根据计算结果,在硫面载(单面)高于 4 mgS cm−2 的情况下,为了获得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500 Wh kg−1)的 Li–S 电池,必须将 E/S 比控制在 3.0 μL mgS−1 以下(图2)。而对于实验室测试所用的扣式电池,由于存在大量的死体积,E/S 比可以放宽至 5.0 μL mgS−1

20190918161419_beb412.jpg

▲图2 实用化 Li–S 电池的能量密度的估算

典型的锂硫电池由金属锂负极,隔膜,电解质和硫正极组成。根据是否有溶剂化多硫阴离子中间体参与和促进电化学过程,Li–S 电池通常分为两类:

1)传统的“液体” Li–S 电池,其电解质中存在大量溶剂化的多硫化物以促进正极的电化学过程。在低 E/S 比条件下,基于溶解-沉积的 Li–S 电池则会出现严重问题:电化学反应迟滞的动力学,空间不均匀的电化学反应,严重的副反应,以及高活性金属 Li 对电解质的连续消耗。

2)基于固-固多相反应的 Li–S 电池,其中多硫化物中间体(如果存在)微溶或不溶于电解质。这种反应机制消除了电化学反应对电解质体积的依赖性,但固-固转化的缓慢动力学限制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分子/原子硫结构的正极中的低硫含量在实现低 E/S 比的同时降低了能量密度。

  

20190918161420_c3a89e.jpg

▲图3 基于溶解-沉积机理和固-固多相转化的 Li–S 电池的示意图

对基于溶解-沉积路径的 Li–S 电池,该综述从碳硫复合材料及正极整体的结构设计,非均相电催化,均相介体调控,以及增加多硫化物溶解度的电解质设计方面介绍了低 E/S 比电池的构筑策略。对于固-固转化的 Li–S 电池,该综述从正极设计(“分子硫”/“原子硫”)和 LiPS 非溶剂化或少量溶剂化的电解质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实现固-固转化途径的策略(图4)。


20190918161420_c629f6.jpg

▲图4 实际 Li–S 电池在低电解质用量条件下的设计策略示意图

总结与展望

该综述重点研究了贫电解质 Li–S 电池,阐述了 E/S 比对 Li–S 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成本的重要影响,并总结了在开发贫电解质 Li–S 电池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碳硫复合材料,正极结构设计,动力学调控和电解质设计。

根据计算结果,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实用 Li–S 电池必须将 E/S比降低至3.0 mL mgS−1以下。然而,在如此低的 E/S 比下,Li–S 电池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该综述基于硫正极的不同反应机理,总结了实现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 Li–S 电池的可能途径。对于通过溶解-沉积途径的贫电解质  Li–S 电池,关键策略在于自支撑 C/S 复合材料的合理设计,正极的整体制造,有效的催化剂/介体和电解质结构设计。

然而,这些策略基于溶剂化的多硫化物,减少电解质的体积是相对困难的。通过引入“分子硫”/“原子硫”使用少量/非溶剂化的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基于固-固转化过程的 Li–S 电池对电解质体积的依赖较低,是实现贫电解质 Li–S 电池的重要策略。

然而,固-固转化的 Li–S 电池受制于固有的慢反应动力学和较低的硫含量或负载量。溶解-沉积和固-固转化路径在降低电解质体积的条件下各有其优缺点。对于贫电解质 Li–S 电池的未来发展,溶剂化结构、界面结构和反应的探索是关键。另一方面,新的电化学反应机制的提出可能解决贫电解质难题。总之,贫电解质 Li–S 电池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特别是在低 E/S 条件下对含硫物种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来源:rationalscience 研之成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zE5MzQ1NQ==&mid=2649333088&idx=4&sn=331579d740d2beffc6d130e2e9d902f6&chksm=8ece1060b9b999768f452a1161a24c247d0f91203509e78400a91d00c43df76f26c69fd9bb48&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电池 锂硫电池 北京理工大学 电化学 电解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