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反社会人格的我,一定会成为罪犯吗?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9-23

图片4.png
图片5.png
Emily Lasko,研究人员之一。

对于一些有反社会倾向的心理变态者来说,监狱或许是其最终归宿。然而也有很多具备同样特征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反社会倾向(“成功的”心理变态者),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两种人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来自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试图解开以上谜团。

通过对“成功的”心理变态者进行结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研究者发现这些人大脑内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灰质密度比较高。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是负责自我控制(包括抑制原始的和反应性的情绪,如恐惧或愤怒)的大脑区域之一。“他们可能具有更好的自控能力。”领导这项研究的弗吉尼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生Emily Lasko说,“这是首次有证据表明,一些心理变态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有其生物学机制的。”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剑桥大学出版的《人格神经科学》杂志上。

研究分为了两部分。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80名拥有长期恋爱关系的成年人,并利用弗吉尼亚大学合作高级研究成像中心(Collaborative Advanced Research Imaging center)的核磁共振扫描仪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之后,参与者在研究人员的要求下完成了一组调查问卷,其中一个问卷测定了他们的“黑暗三性格”:精神病(比如“我对人很刻薄”);自恋(比如“我喜欢结识那些重要人物”);马基雅维利主义(比如“把你的秘密说出来实在是愚蠢”)。

第二项研究则涉及一些“成功”人群:大学生。研究者招募了64名大学生,并使用一种专为社区和学生群体设计的评估工具对他们的心理变态特征和倾向进行了评估。测量指标包括初级心理变态(例如,“我喜欢操纵他人的感受”)和二级心理变态(例如,“我很快对自己开始的任务失去兴趣”)。这些参与者同样也在肯塔基大学的磁共振成像和光谱中心接受了脑部扫描。

在两部分研究中,研究者均发现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灰质密度和心理变态特征呈正相关关系。他们表示,这些发现证明大脑中存在一种心理变态的补偿模式——“成功的”心理变态者者发展出一种抑制机制来补偿他们的反社会倾向。“大多数研究心理变态者的神经科学模型都在强调这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缺陷。我们的新发现则支持了一个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观点:心理变态的人比之普通人或许有某些优势,而不仅仅是缺陷。”该研究的合著者、心理学助理教授、博士 David Chester说。他管理着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实验室,主要研究精神变态、攻击性以及人们为什么试图伤害他人。

“这种神经优势或许使一些心理变态者消解了自身的自私和敌对倾向,让他们能够在拥有反社会倾向的同时与他人共存。”Chester补充说,“为了充分了解和有效地治疗人群中的心理变态特征,我们需要了解心理变态固有的不足和优势。尽管我们进行的只是初步研究,但这些新的结果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科界原创  

编译:Sky 

审稿:西莫 

责编:张梦

期刊来源:《人格神经科学》

原文链接:

https://news.vcu.edu/article/How_do_people_with_psychopathic_traits_control_dark_impulses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心理学 反社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