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陷阱”,制造电子晶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3

图片3.jpg

研究人员通过叠合二维半导体层制造了“电子陷阱”。


就像摆拍全家福时不安分的孩子一样,电子也不会在特定位置长时间停留。《自然》杂志当地时间11月11日发文称,美国康奈尔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将二维半导体叠合在一起,创造了莫尔超晶格结构。这种结构将电子困在重复模式中,最终形成了Wigner晶体。

理论物理学家Eugene Wigner在1934年首次预测了“电子晶体”的存在。他提出,由带负电荷的电子产生的斥力(库伦斥力)支配电子动能时,晶体得以形成。不过,完全的电子晶体仍然难以“触及”。

“电子运动符合量子力学规律。即使你没有对它们做任何事,电子也会一直自发地急速运动。”研究人员Kin Fai Mak说,“电子晶体实际上有融化趋势,因为电子很难以周期模式保持固定。”

研究人员将二硫化钨和二硫化硒半导体单层膜叠加,构建了一个真正的“电子陷阱”。每一半导体单层膜的晶格常数略有不同,当它们配对时,就会形成莫尔超晶格结构。

随后,研究人员将电子导入重复网格的特定位点。与早期结果一致,两个位点的能量势垒将电子锁定在了合适位置。

Mak说:“我们能够在特定莫尔区域控制电子的平均占用率。”

鉴于莫尔超晶格的复杂模式、电子的敏感特性以及具体的电子排列,研究人员向物理学教授Veit Elser寻求了帮助。他通过计算占用比例,确定了何种电子排列会诱导自晶化。然而,Wigner晶体研究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如何创造它们,还在于怎样观察它们。

Mak说:“它们非常脆弱,我们必须想出一个好办法对电子晶体进行观测——观测过程中不能有其他干扰。”

为此,Mak等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学传感技术:将光学传感器布置在样品附近,整个结构被夹持在六方氮化硼绝缘层之中。传感器与样品之间的距离约2纳米,因此系统不会受到干扰。利用这一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多种具有不同晶体对称性的电子晶体(包括Wigner晶体)。

科界原创

编译:德克斯特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自然》

期刊编号:0028-0836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0-11-electrons-elusive-crystal.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电子 晶体 科界 研究 人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