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物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防御物质(defensive substance)生物为了防御自己免受攻击、伤害而发散出的物质。特别是指当动物受到别的动物攻击时,为保卫自己而分泌、发散出的物质。这种物质多为恶臭和刺激性的化合物。椿象类从臭腺发散出有臭味的分泌物(成分是2-己烯醛、2-辛醛、2-癸烯醛等),麈芥虫科的步行虫(Pheropsophus jessoensis)从尾部喷出有刺激臭味的物质(主要是醌类)。

简介防御物质(defensive substance)生物为了防御自己免受攻击、伤害而发散出的物质。特别是指当动物受到别的动物攻击时,为保卫自己而分泌、发散出的物质。1

结构这种物质多为恶臭和刺激性的化合物。椿象类从臭腺发散出有臭味的分泌物(成分是2-己烯醛、2-辛醛、2-癸烯醛等),麈芥虫科的步行虫(Pheropsophus jessoensis)从尾部喷出有刺激臭味的物质(主要是醌类)。地胆科(Mel- oidae)、豆斑蟊虫科(Epicaupidae)的成虫所分泌的斑蟊虫素(cantharidin)也可看作防御物质。此外高等动物蟾蜍分泌的白汁、臭鼬的臭腺分泌物等。1

相关物种步行虫步行虫是鞘翅目,步甲科昆虫的别名,全世界大约有2万多种。它们的特点是腿长,有闪光的黑色或者褐色的翅鞘,有许多种后面的翅膀已经退化或完全没有。

步行虫喜欢栖息在潮湿凉爽的地区,受到骚扰的时候,它们靠腿逃跑是飞走。幼虫多数也是肉食者,只有少数食草。它们都有尖而空出的口器,一对像刚毛一样的尾总附属肢体。许多种步行虫能分泌一种发臭的液体,以令它们的敌人,发鸟类闻而却步。

搜索广宥步甲是北美洲最常见的步行虫之一。它的外表呈现出金属光泽般的蓝绿色。绿色或紫色的翅膀镶着红边,身上有紫蓝色、金色或者绿色的标记。体长约有3.5厘米。它们和一些相关种类的步行虫常爬到树上去寻找毛虫,以食毛虫为生。它们分泌出来的一种酸性的液体会使人的皮肤起泡。为了控制有害的毛虫生长,美国和加拿大还特地从欧洲引进一种彩虹绿搜索广宥步甲。

食蜗牛的步行虫有着细长而带钩的口器,用它可以把蜗牛肉从厚厚的甲壳里钩出来。

投弹步行甲虫的肛门有一个小囊,受惊的时候,会喷出有毒的液体来对付敌人。有趣的是,这种液体高可能达到沸点,接触到空气以后会汽化,变成刺鼻的臭味,伴随着响亮的声音,足以吓退胆小的敌人。这种放屁的步行甲虫在美洲、亚洲和非洲都能找到。

马来亚叶步行虫,又叫提琴虫,细长的头颈和胸部,扩展的翅鞘外形,看起来像一把提琴。体长大约有10厘米。它们躲藏在树皮里,岩石的隙缝里,靠细长的头来觅食。

大多数步行虫食对人类有害的昆虫,所以一般认为是益虫。 步行虫还有个别名,叫"傍不肯"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0mm,以黑色为多,部分类群色泽鲜艳;头稍窄于前胸背板;唇基窄于触角基部;触角11节,丝状;上颚基部外侧具凹槽。鞘翅一般隆凸,表面多具刻点行或瘤突;后翅一般发达,土栖种类的后翅退化,随之带来的是左右鞘翅愈合。足多细长,适于行走,部分类群前、中足演化成适宜挖掘的特征,跗节5-5-5。雌、雄腹部多为6可见节,少数8节。 幼虫为典型的蛃型(除Lebia属和Brachinus属的晚期幼虫),足长有6节,第9腹节有1对尾叉。本科容易与虎甲科和拟步甲科混淆。但是虎甲科唇基的宽度大于触角窝之间距,幼虫腹部第5节背面有钩;而拟步甲科的区别是:拟步甲后足跗节只有4节,幼虫第9腹节无尾叉。2

椿象类椿象,俗称放屁虫。

椿象有三万多种,身体扁平,体形由小到大不等。它的口器很长,刺吸式,大多数是农业的害虫,爬到植物上吸取植物的液汁,给农业带来危害。遇到敌害时能放出臭气而逃之夭夭,故称放屁虫。

科别:半翅目椿象科Pantatomidae别称:臭腥龟仔也叫“椿”,因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俗称“放屁虫”,“臭大姐”等。椿象是一类翅膀变化异常的昆虫的通称,约有3万多种,其中多数种类是害虫,小部分种类是益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扁平,体形有大型的也有微小的,口器长成喙状,适合刺吸。前翅的基部是革质,端部是膜质,后翅全部是膜质或退化消失。常见的椿象有捕食小虫、有益于农业的食虫椿象,供中药用的九香虫,供食用的桂花蝉,还有危害农业的军配虫,专门捕食幼鱼为害养殖业的田鳖和松藻虫等。

半翅目(Hemiptera)昆虫纲的一目。分同翅亚目和异翅亚目,但有多数学者主张将两亚目提升为目,半翅目一名则作异翅亚目的目名。

异翅亚目(Heteroptera)此亚目昆虫通称“蝽”或“椿象”。体扁平,微小到大型。口器长喙状,适于刺吸。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后翅全部膜质或退化。后足基节旁有挥发性臭腺的开口,遇敌时即放出臭气,故有“放屁虫”之名。不完全变态。种类极多,约有三万余种,如各种椿象和军配虫是农业害虫;臭虫是医、牧害虫;食虫椿象捕食小虫,是益虫;水栖常见的有田鳖、红娘华和松藻虫等,捕食幼鱼,是淡水养殖的敌害;供中药用的九香虫和供食用的桂花蝉(Lethocerusindicus),是资源昆虫。

形态特征

体长1.7─2.5公分。体色黑褐色;头部背侧后方具一对微小的橙黄色,或橙褐色纵斑,触角最末一节末端2/3部分为橙黄色或橙褐色,部分,个体在第二、三节尚有一段橙黄或橙褐色斑。前胸背板外缘有一枚尖锐的突椿象椿象刺,中央有一条横向的弧形橙黄色或橙褐色细斑。

上翅膜质部分深褐色。腹部局部露出在上翅外侧,各节具橙色系小斑点。后脚特别发达,尤其胫节基半段呈扁平的叶片状,这是本种最主要的辨识特征。身体腹面有许多黄色斑点;最大的特征是后脚胫节呈现叶片状。

上翅前半部呈革质,膜质部分在腹背交叠出三圆锥形。具有一个很发达的刺吸式口器。卵呈圆筒状,上方有一盖状物,常排列整齐的产在叶子上。陆生椿象发达短鞭状触角;水生椿象多半具镰刀式前脚;两栖椿象的中、后脚特别细长,乍看外形近似蜘蛛。3

地胆科体长18-23毫米,黑蓝色,稍带紫色,有光泽。头部大,复眼圆形,黑褐色。触角蓝色,雄虫触角中央部(第5-7节)膨大,且稍扁平。前胸背板狭长,圆柱形。鞘翅短,柔软,翅端尖细,翅面多纵皱,全翅呈黑紫色,带蓝色,有细刻点。腹部大部分露出于翅外。 头部有稀疏的刻点,额前端有复眼1对。触角11节,雄虫的触角中央甚膨大。前胸背细,略呈圆柱形,中央束狭,有稀疏的小刻点。鞘翅短,柔软,蓝色,翅端尖细,不达尾端,翅面多直皱。足3对。具2爪。

成虫常栖于草丛中。幼虫形长,有尾毛2条,足3对,成长后则无足而呈蛆状,栖于树皮下。成虫栖于路旁或草丛中。东北、华北等地区。地胆为干燥成虫。夏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约0.15珩微量升华,玻片上显油状物,稍冷,析出升华物,镜检呈无色杆状结晶。升华物用石油醚洗2-3次,加硫酸(相对密度1.77)2-3滴,微热,溶解后转入试管内,再继续用小火加热至发生气泡,立即离火,滴入对二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1滴,溶液即显樱红色或紫红色。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