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状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胶状质:脊髓背角Ⅱ层也称胶状质主要由种类繁多的中间神经元组成,它们在调节初级传人中的痛、温觉信息向中枢传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生学研究证实不同的SG神经元分别来自于不同种类的神经母细胞。

解剖结构:1、胶状质:

胶状质位于后角后部,见于脊髓全长。在第1颈脊髓节及所有腰脊髓节最发达,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相续。主要由致密的小卵圆形与多角神经元组成,其轴突经背外侧束上升或下降1~2节段后,再终于胶状质。背外侧束内与痛、温觉有关的纤维止于胶状质。

2、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呈扁平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和脑相续,下端呈圆锥形。成人的圆椎末端在第一腰椎下缘,全长约45厘米,平均重30克,在颈部与腰部有两个膨大,与四肢功能有关。从横切面上看,中央为蝴蝶形灰质,周围由白质组成。灰质中央有中央管切面。灰质向后外突出的部分为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相连,内含中间神经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前角,内含运动神经元,其纤维构成脊神经前根;侧角内含植物性神经元。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侧索和后索。分别把脑和脊髓及脊髓内各段联系起来。脊髓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传导功能,来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经冲动,先经后根入脊髓,后经上行传导束到脑,脑发出的大部分冲动,通过下行传导束传到脊髓,再经前根传至全身大部分器官。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质中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排便、排尿等内脏反射和膝跳反射、跖反射等躯体反射。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都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的。当脊髓突然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会产生暂时性的脊休克。脊髓损伤可中断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现如今由于医学进步,许多脊髓损伤病人已有可能恢复其生理功能。

3、后角:

后角由接受各种不同感觉的联络神经元的细胞体群构成。后角紧贴中间带的最腹侧部,称为底;后角由底开始向背侧方向缩小,构成颈(后柱颈)。此颈由背侧移行于后角头,此头以后角尖告终。角尖由两部组成,一部是所谓的胶状质;另一部是由背侧与胶状质相贴的海绵带。

在后角底内侧,有一背核(Clarke氏核)。此背核延伸于脊髓的第8颈节段~第2腰节段,但在由第11胸节~第1腰节部最为明显。

在后角的中央,有轮廓不甚明显的后角固有核。

后角尖部(亦即在胶状质与海绵带内)有小型神经细胞(更确切些说,正是这些细胞构成胶状质和海绵带),它们的突使脊髓各段(不同高度)的节连结起来。海绵带的细胞连结最靠近的一、二个节,而胶状质细胞则连结较远的节。背核与后角固有核则由大型神经细胞构成。脊髓丘脑束的感觉纤维由后角固有核发出;而背核则接受脊神经的后根纤维,它发出的感觉纤维组成脊髓小脑后束。

与胶状质相关的疾病:幻肢痛:

概述:

截肢患者在术后一定时间内有患肢依然存在的幻觉,特别觉得患肢远端部分还清清楚楚地存在。有的甚至觉得幻肢仍能随意运动,对“刺激”也有“感觉”。这种情况称为幻肢现象,通常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但约有2%的患者不仅感到被截除的肢体依然存在,而且还发生剧烈难忍的阵发性疼痛,这种现象则称为幻肢痛。疼痛的性质不一,多数呈闪电样痛,或呈指或趾被扭折样疼痛,也有少数呈灼痛。疼痛多限于幻肢某处,如跟部,且可在幻肢“活动”时更加剧烈。可能因为截肢前已饱受病痛的折磨、或曾多次受伤,或曾经受长期不当的治疗或多次手术,患者消沉悲观,忧郁多疑,在精神受到刺激时,疼痛尤易发作。幻肢痛的原因还不明了。有人认为这种疼痛不能用感觉生理异常来解释,是属于精神病学范畴的问题。有的则认为是截肢后,正常时通过粗纤维进入脊髓的痛觉非特异传导通路的抑制性冲动减少,于是使胶状质或多突传导通路的兴奋性异常增高,结果便引起幻肢痛。还有人认为,外伤时,如果脊神经后根在受到牵扯时损害了胶状质,疼痛即可由这样的胶状质发出。因此,高颈脊髓前外侧索切断术、立体定向中脑神经束切断术,或丘脑切开术等,曾使一些病例解除疼痛。而在切除顶叶皮质上的上肢或下肢分布区后,则既不能制止疼痛,也不能消除幻觉。根据同一理由,采用截肢手术也是不能止痛的。治疗时,患者纵使疼痛非凡,无论如何也不可应用吗啡类镇痛剂,否则成瘾后极难戒除。现如今尚缺乏特效药物治疗方法。前述高颈脊髓前外侧索切断术等,对适当病例可考虑采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阳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