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鼓膜内侧的鼓室和鼓膜上方的鼓室上隐窝。前方借咽鼓管通咽腔,后上方借乳突窦口通乳突小房,鼓室内覆黏膜,与咽鼓管、乳突小房黏膜相续。中耳内容如下: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镫骨肌和鼓膜张肌;鼓索神经(面神经的分支);鼓膜神经丛。

一、中耳周围组织结构鼓室的壁鼓室呈棱形或狭长的盒子状,边缘凹陷,有一底、一顶和四壁。

顶是一层薄的骨板即鼓室盖,鼓室盖分隔颅中窝的硬脑膜和鼓室;底(颈静脉壁)是一层薄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静脉上球;外侧(膜)壁几乎全部由凹陷的鼓膜形成,上部是鼓室上隐窝的骨板,鼓膜包绕锤骨柄,锤骨头位于鼓室上隐窝内;内侧(迷路)壁分隔中耳和内耳,可见耳蜗基部形成的突起;前壁(颈动脉壁)分隔鼓室和颈动脉管,其上部是咽鼓管及鼓膜张肌管开口;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口通乳突小房,联系鼓室和乳突,面神经管在乳突窦口内侧,乳突小房与鼓室后壁间下降。

乳突窦位于颞骨乳突内,和鼓室一样,顶部与颅中窝之间以鼓室盖分隔,底部借小孔通乳突小房。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内覆黏膜,与中耳黏膜相续,乳突窦前邻面神经管。

咽鼓管咽鼓管连接鼓室和鼻咽腔,向后下开口于鼻腔下鼻道,其后外1/3为骨性,其余部分为软骨性。咽鼓管内覆黏膜,向后与鼓室黏膜相续,向前与鼻咽部黏膜相续。

空气可经咽鼓管自由出入鼓室,平衡鼓室和外界的气压,保证鼓膜自由运动。正常情况下软骨性支架形成的咽鼓管壁贴附在一起,所以须在腭帆提肌收缩牵拉咽鼓管一侧,腭帆张肌收缩牵拉咽鼓管另一侧时,才使咽鼓管主动开放。这些都是软腭的肌肉,因此常用打哈欠及吞咽等动作来平衡鼓膜两侧气压。

咽升动脉(颈外动脉分支之一)、脑膜中动脉和上颌动脉的分支翼管动脉分布于咽鼓管。面神经和舌咽神经形成的鼓膜神经丛发出分支分布于咽鼓管,来自翼腭神经节的神经纤维也支配咽鼓管。

听小骨鼓室内的听小骨形成从鼓膜到卵圆窗的听骨链,卵圆窗是位于鼓室内壁上的椭圆形开口,由镫骨底封闭,内连内耳骨迷路。听小骨在发育过程中最早骨化,出生时已完全成熟,听小骨坚硬致密。锤骨附在鼓膜上,镫骨附在卵圆窗上,两骨之间是砧骨,分别与它们形成关节。听小骨与其他骨不同的是,外覆鼓室黏膜,而不是骨膜。

锤骨锤骨头为圆形,位于鼓室上隐窝,颈位于鼓膜松弛部下面,柄被鼓膜包绕,柄尖位于鼓膜脐处,并随之一起运动。锤骨头与砧骨关节,鼓膜张肌腱在锤骨头附近插入锤骨柄,鼓索神经跨过锤骨颈内表面,锤骨通过长的突起和附在鼓膜上的柄发挥杠杆作用。

砧骨砧骨体较大,位于鼓室上隐窝内,与锤骨头相关节,长脚与锤骨柄平行,内侧端通过突向外侧的豆状突与镫骨相关节,砧骨短脚通过韧带附在鼓室后壁。

镫骨镫骨是最小的听小骨,镫骨头通过前后脚连到镫骨底,后者贴附于鼓室内壁的卵圆窗上。镫骨底面积远小于鼓膜面积,通过这一过程,振动的力量被放大10倍以上,因此,听小骨的作用是放大鼓膜传递声波的振动力量,降低振幅。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索利敏 - 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耳鼻喉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