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骨道:骨内长形的腔洞,如内耳道

一.骨道骨内部的空腔,称腔(cavity)、窦(sinus)、房(antrum),较小的称小房(cellules),长形的腔洞称管(canal)或道(meatus)。内耳道即为颞骨内部的长形空腔。毗邻内耳而不属于内耳。

内耳道为位于颞骨岩部内一骨性管道,长约10mm,向后开口于内耳门(岩部后面中部偏内处),向外为内耳道底(一垂直的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

1 内耳道的开口:内耳门(internal acoustic pore):颞骨岩部后面中央部的大孔,为内耳道的开口。

2 内耳道的终端:内耳道底(fundus of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内耳道外侧端的薄骨板。其隔开内耳道和前庭及耳蜗。

颞骨岩部内有内耳道,内耳道的外端为一垂直的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该骨板称内耳道底。内耳道底构成内耳的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分。内耳道底有一横嵴分为大小不等的上下两区。内耳道底上区较小,被一垂直骨嵴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面神经管区,后部为前庭上区。内耳道底下区较大。前方为蜗区,后方为前庭下区。

3 内耳道的内容物:A.面神经,第七对脑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组成。通过内耳道的面神经属于面神经内耳道段。

B.前庭蜗神经,又称位听神经,第八对脑神经。为感觉性脑神经,由蜗神经(蜗部)和前庭神经(前庭部)两部分组成,蜗神经与听觉有关,前庭神经与位置觉和平衡功能有关。

C.迷路动脉,由基底动脉发出的小支,又称内耳道支,经内耳道进入内耳。

D.迷路静脉,收纳前庭和半规管的静脉。与迷路动脉伴行,并接受来自蜗轴底的蜗静脉而形成迷路静脉,注入岩上窦的后部或横窦。

二.内耳道的解剖学研究面神经是内耳道的主要神经之一,其占居内耳道的位置最高,该神经进入内耳门向前上走行沿内耳道的前壁进入镰状嵴延伸所形成的面神经压迹的骨槽中,沿此沟向外进入位于镰状嵴上方和垂直嵴前方的面神经管口,形成面神经管的迷路段,由于面神经管口的狭小,是该神经水肿的最易嵌顿的部位,也是面神经全程减压的重]。以内耳道后唇垂直于内耳道平面为基点,耳蜗神经于位听神经行至4.3mm处分出,向前下方经内耳道底的耳蜗隐窝即骨螺旋板中心部的凹陷,耳蜗神经在此分支穿过耳蜗隐窝的微孔至耳蜗各回。前庭神经在距基点6.12mm处膨大形成前庭神经节,神经节的外端逐渐变厚,并分出上下支即前庭上、下神经,分别经内耳道底至椭圆囊隐窝和球囊隐窝。中间神经又称Wrisberg神经,位于面神经后下方,在桥小脑角处和面神经是分离的,进入内耳道后3mm与面神经包在同一层蛛网膜内,愈靠愈近,入面神经管后和面神经交织在一起。耳蜗2面神经吻合支为Wrisberg神经后外侧与前庭上神经前缘之间的连接神经,实际上是有2~4条小束神经纤维组成的网络,每根神经束极细,作前庭神经切断术时必须注意将耳蜗面神经的吻合支先行切断,否则提拉前庭神经时有可能通过吻合支损及面神经。

自 Dandy 于1934年发现血管压迫神经根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来。许多学者进行过内耳道中血管的研究。有报道内听动脉 60%以上是由小脑前下动脉发出。本研究结果为 74%,与上述数值相近。我们测量的小脑前下动脉直径平均(2.2±0.6)mm,所发出的内听动脉有1~4 支不等,但以 1~2 支居多,其直径在 0.15 ~0.42mm之间。一般经内耳门前缘与面神经之间入内耳道,走行于面神经与内耳道前内侧壁之间,向内耳道底行进,然后经面神经深面至前庭神经前上方的骨槽中,沿途除发出细支至有关的神经外,主支进入内耳道底然后进入内耳。有研究表明,从小脑前下动脉所形成的动脉袢有 5 种类型。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任晓霞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运城市眼科医院眼科魏彤心 - 主治医师 - 山西省运城市眼科医院眼科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